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先秦到南朝、从《左传》到《世说新语》,人物评论也从历史中的想象到想象中的历史,从急功近利的现实政治功用、到历史叙述的传导统治者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再到文学叙述的对人本身的审美鉴赏。在这一演进嬗变过程中,现实的政治功用贯穿始终,而宣扬统治者强化统治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紧随其后,成为一种风向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一旦功用性识鉴人才、拔擢俊彦的人物评论沦为形式,随着对自然美的发现和对人格美的爱赏,在清谈和玄言的时尚中,人物评论适时地进入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一个英雄,而在小说戏剧中却被看成一个奸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化原因,第一是曹操的两重性为演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民间文化与伦理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曹操形象日趋成为一个奸雄;第三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用最大,把曹操基本定型为一个奸雄。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就的《史记》,在我国的史学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输出格式: 简单 详细 引文格式 自定义 查新  相似文献   

4.
传记在古代隶属于历史,作者以史官为主,重在忠于历史,对历史负责,意在以史为鉴。进入20世纪,传记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转型,向文学领域迈进。传记作者的文学意识开始自觉并且日渐突出,传记作品的文学性渐渐得到强化,传记的审美功能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人们承认他的雄才大略,却憎恶他的阴险毒辣,名之曰“奸雄”(有别于董卓之类的“奸贼”),并把那种为人自私狡诈,但有一定能力(既有坏心,又具坏才)的人称作“曹操”,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6.
作家写史有争议的人物,不必为史学家左右,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与创作方法,取其一端或几端来表达自已的褒贬,但不能违背题材的历史条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感情、阶级倾向。  相似文献   

7.
"典型"一词用于评价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把典型与个性相结合,则始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所谓的"文学的典型性"除了指"文学人物的代表性、模式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所谓"文学要塑造典型"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要塑造"类的样本",即某一类性格的人的集中代表。由"典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推出:糟糕的作家永远塑造不出典型。那么文学的典型论就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名、解读学人物,我们常常“入乎其内”。刘兰芝、花木兰、窦娥、葛朗台、玛蒂尔德夫人、哈姆雷特等课本内外无数学人物的命运常常让我们心动,他们的容貌举止在我们的心中是鲜活的。这是“心凝神遇”,是学鉴赏中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其启山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禹被神化以后,成了控制水情的神明,民间到处都有禹王庙供奉禹王。禹已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是人们心目中改天换地的神性英雄。有关禹的史前传说同史实可能有些距离,从史学的角度,对禹从历史走上神坛的路径进行简略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学习历史,首先要研究创造历史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抓住他们的内心活动、所处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尊重史料,理性地、科学地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知历史,培养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文史研究相互参证多借助地理 ,但若缺少实地查考 ,也易致误断。陆游、钱谦益谈论杜诗 ,均存例证。据花蕊夫人《宫词》作实地探究 ,足以表明作者应属王建妃 ,不当是孟昶妃。实地查考更能判定《蜀道难》与《蜀道易》 ,俱符合蜀道实际情况。根据竹王、竹郎祠存在的地域 ,足以明了范晔误将竹王与夜郎侯相混同。实地参证文史 ,还应注意同名地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从圣经原型角度来分析《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文学作品,从而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学的争议。本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旨在确立二比较的理论基点。论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作指出,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应能为学研究提供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6.
《诗经·商颂》是殷商后裔的祭祖乐歌,它以独特的创作形式,展现了其文本的语言之美和音乐之美,从而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同时,它作为殷商民族的史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之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因素在先秦历史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学因素显现出溢增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讨论是文艺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没有确立历史外在于文艺还是历史内在于文艺的基本立场,使得当前文艺创作中历史观的讨论近乎聋子间的对话.文艺创作中历史观讨论应该以历史内在于文艺为立场,区分不同的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不同表现,重建讨论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9.
绅士文化与林语堂的文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绅士文化为立足点 ,探讨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并着重指出林氏前后期之服膺绅士文化是一贯的 ,其文化思想并不存在根本的转折 ,同时分析林语堂作品的优雅风格 ,从而力图以崭新的角度阐释林氏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王昶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性学术家,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经世能臣。一生为官南北,游宦四方,凡所经历,必撰纪程。后人将其生前所撰的八种重要纪程之作先后付梓,总名之曰《春融堂杂记八种》,其中记录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