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游学,是指学习者离开自己相对熟悉的环境,前往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旅行,以拓宽学习者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1]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游学作为开阔视野、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最早由校外教育机构引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游学,最早也是  相似文献   

2.
李晓鹏 《上海教育》2014,(33):68-68
依靠浦东新区国际化的社区环境和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国际化的教育视野,维多利亚幼儿园办园之初确立了"国际教育、中西融合、温馨自然、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采用IB课程,立足培养有原则、喜交流、愿探究、善思考、乐反思、有知识、有勇气、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胸襟开阔、关心他人、全面发展的世界小公民和终身学习者,创建既有国际化视野又具本地特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殷红 《上海教育》2011,(20):59-59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外教育特有的作用已被广泛重视。如何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如何以积极的校外教育成效去赢得应有的地位?校外教育机构的努力作为至关重要,其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关键。有资料显示,目前校外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总体向好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是师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在年龄结构上,存在着"青黄不接",在专业结构上,门类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少年儿童多元化的需求;另外,来自第一线的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还偏低。二是师资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一、从向往到热爱——校外小记者社团多元化课程体系的背景和构想(一)校外小记者社团的成立背景如今,学校不再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唯一场所:学生要学的不仅是基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他们渴望在更多的学习环境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参与到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于是,校外教育机构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作为学校教  相似文献   

5.
李子英 《教师》2013,(31):122-124
一、远程教育的概况 1.远程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远程教育"一词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使用是189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正式运用的"Distance Education"这一术语.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传统面对面方式或者以现代电子方式进行),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  相似文献   

6.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少年科技站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央与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场所的免费开放,这符合校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质,但是校外教育机构的免费开放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文化场所,前者是以人化人的地方,关键在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很重要,后者是以物化人的地方,关键在环境,作品、展品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很重要。校外教育的功能在于塑造人,应该承担起促进儿童人性发展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8.
游学是个比较特殊的概念,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介于游与学之间,又融合了游与学的内容。我国的游学活动主要是以学校名义组织,跨校跨区的游学活动主要由各城市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等由市教委认可的长期从事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教育机构组织,游学国度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为主,参加的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2-19岁,根据不同游学项目,年龄要求亦有所变化。因游学区别于留学,所以对语言没有硬性要求。游学的内容以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相结合,时间一般为三周左右,收费在2万-4万元人民币不等,价格也因游学的国家不同和项目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政策的实施,校外教育的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极为重要。注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责任是优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的前提条件;优化学校教育教学,不断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关键所在;兼顾多措并举,建立和完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长效机制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缓解家长和学生对校外教育的焦虑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的落脚点。应不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深入实施,促使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教育一道协同育人,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游学”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学”作为全民参与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之一,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游学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游学”主体指来中国内地学习普通话的港澳台学生、海外侨胞以及来华的外国留学生。重点探讨“游学”中的语言学习问题,针对多渠道、全方位的普通话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普通话的学习效率,使参加游学的青年学生学有所获,达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卢晓明 《上海教育》2015,(10):75-76
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等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的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校外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校外教育能否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校外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以更宽的视野谋划和推进上海校外教育事业,努力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的社会教育大课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校外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远程教育将能够实现以较低的生均成本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持悲观或者质疑的态度。那么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能否享受到低生均成本优势?如果能,又是否是以得到"低效廉价"的教育为代价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关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控制了学历层次和专业后,与普通教育的学习者相比较,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付出了显著更少的教育支出;在控制了私人教育支出等因素后,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现阶段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确享受到了远程教育的成本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不是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同时,实证结果还显示普通教育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对"住宿费"和"交通费"具有显著的价格敏感度,而远程教育支出中的"其他费用"项目会显著拉低学习者的教育满意度,因而需要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对这部分费用进行减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校外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制度化和体系化,在青少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遭遇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首先,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使得校外教育体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幻像"。其次,从概念界定及其使用语境的变迁,分析校外教育社会建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可以看到校外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机构设置及其开展的活动来考虑问题的,至于这类机构的归属和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中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视域中去规划和建设,而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需要,基于解决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出现的问题,给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制度安排。最后,从政策调整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审视校内外教育的关系,探讨校外教育功能的预设,可以发现校外教育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教育牵制下与学校课程保持衔接和互补,并在活动方式上趋同于学校教育,既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更是政策不完善的反应。21世纪以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完整地了解社会,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的哲学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它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异化,使人成为人本身。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学习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学习者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最终归宿。在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人本"的理解并不相同,中华文化中是社会本位的人本观,而西方文明则是个体本位的人本观。后者更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中人权、民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经济、环境的科学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因此以人本的视角对我国的教育问题进行宏观思考具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最早关注创业教育的国际组织之一,倾向于从更广泛的层面理解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习者关键能力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学习者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关键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业教育理念以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教育观作为思想基础,继承了其提倡为个体赋能、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强调以学习者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研究以德国学者梅滕斯的“关键能力”理论作为分析视角,从通用能力、基本职业技能、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及时代关联性要素等四个维度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业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创业教育理念的特点:创业教育目的体现赋能性、创业教育的对象体现全民性、创业教育的过程体现终身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是规范当下日益膨胀的“影子教育”现象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教育政策工具分析框架,以各级政府颁布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进行文本计量和内容分析。研究认为加强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提高政策文件的效力层次、建立长远政策目标和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大学英语后续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教学后开设的高年级英语教学,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0.
校外教育的规范建设,是世界各国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德国在教育法领域对校外教育的规制较为有限,而主要依赖行业自主性规制。这一做法之所以有效,一方面基于德国行会自律这一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该传统是促使德国校外教育行业克服资本逐利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针对质量保障的现实紧迫问题,德国校外教育行业自主发起的机构认证行动,并借助行业内天然的竞争环境形成的落实机制,作为一种较为硬性的约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校外教育规范建设机制为我国提供的参考是,以“行规约束”为着眼点,持续推进行业自律;以“教育服务创新”为抓手,综合提升校外教育质量;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保持校外教育的公益性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