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实践,并由此引发多领域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影响因素和发展优化路径等方面。文章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与内涵,研究跨领域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最后做出研究总结与展望,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职业倦怠越来越受社会各界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已成为了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发现,职业倦怠作为心理学的热点领域,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教室、医护人员、警察等职业的实证研究,涉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研究很少。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从倦怠的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研究法和调查统计法。  相似文献   

3.
4.
研究表明: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最易出现职业倦怠,教师也属其列.当教师的工作压力处于其资源不能够应付以至于耗尽的状态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其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模式、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使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为此要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要使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人文化;同时还要开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教师感到精疲力尽、具有消极的自我评价以及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且在教学中遇到挫折便沮丧无助等状况。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职业特征、个人、工作和社会四个方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改善学校组织氛围以及加强社会对教师的理解、适当提高教师待遇是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职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下降,职业成就感低等多重原因。既有物质方面的原因,又有精神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又有群体方面的原因。其中,制度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制度方面着手才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与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本研究为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调查获取227份有效问卷,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测度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值,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称、科研压力满意度、月收入和高校制度公平性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科研压力越大、月收入越低以及高校制度越不公平,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剧;职称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建议高校合理安排科研工作量和考核制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从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的社会关系难显优势,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因素的不良或欠缺,导致其社会资本贫乏或占有不足。预防与消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价值提升,增强职业倦怠的免疫力;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矫正社会失范,为预防与消弭职业倦怠提供制度基础;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为教师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体制及图书馆自身工作性质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已成常态,具体表现在馆员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要有效化解馆员职业倦怠状态需从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制度设计和加强馆员心理干预三个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立足于本土,首次使用量化的职业倦怠问卷(MBI-ES)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并考虑教龄、学生类型、学生人数、班主任情况等对职业倦怠各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感;2)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感特别严重;3)兼任班主任、学生类型复杂与学生人数过多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权重较大.然后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分别对3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个案访谈,了解职业倦怠的内外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试图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东省5603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职称及薪酬对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不同职称及薪酬的教师,职业枯竭状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低成就感、认知枯竭两个维度在职称、薪酬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职称、薪酬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去人性化在职称上主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并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分析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关乎教学的质量及教师的发展。对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环境因素能通过三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通过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通过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通过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良好的社会、工作与生活环境有助于减轻英语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学效能感,进而避免或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成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和教师个人四个方面。社会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压力增加;学校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师的无助、管理学生的困惑;教师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个人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人要通过心理暗示、学会适应、适当放松等策略提高心理应付水平,学校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职业成长文化、顺畅沟通渠道改善高校教师的成长环境,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