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言词类活用”辨析的一条新途径五十五中刘炳生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初学者学好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所幸的是从事古汉语研究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为初学者把握词类的活用现象,提供了诸多带规律性的指导,如识别名词变动词的八种方...  相似文献   

2.
函数y f(x)中的f是:由x到y的对应法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理解上去有偏差.…  相似文献   

3.
1.坚持收看CCTV-1新闻联播。关注国计民生,了解世界风云,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陋习,新闻联播是教育最佳的风向标。2.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千万不要不相信别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别人的言行要理性地思考和判断,是忠言与谏言,还是“谗言”和“逆言”都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审视,辩证地分析,不疑人,他人所言的是与非,相信对己都是有益无害的。3.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哈佛的校训是:让规则看守哈佛。我则秉承:让诚实看守规则。诚实是一切工作的底线。对于自己能够为他人和工作做到的事情(在一定的条件和时空范围内)方能承诺,切忌夸大其…  相似文献   

4.
11.不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理论是非曲直。要记得一句禅语: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一种修养(况乎孰是孰非)。12.与人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分寸,尤其是异性的朋友和教师。13.不要太在乎名利与得失。有所得就有所失,要常怀感恩之心,失也是得,失去  相似文献   

5.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7.
1980年新修订的《辞源》在对“枹”字释义时,引用这样一条书证:“《左传、成二年》:‘(郤克)左并辔,右援炮而鼓。’”我认为:引文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引文的前面补了个主语“郤克”,却和原文的意思不符,“左并辔,右援枹而鼓”的不是“郤克”而是“解张”。 查阅《左传·成公二年》即《鞌之战》的原文,对于有关这件事的叙述是这样的:齐晋两军交战,晋军主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接着御者解张和骖乘郑丘缓都向郤克进言劝慰。最后解张又进一步地从忠君方面规劝郤克说:“……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主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说过之后,紧接着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大学士张居正于1581年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进行赋税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个知识点作为我国赋税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要重点讲述。但在分析其实施的背景时。  相似文献   

9.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10.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1.
数学题浩如烟海 ,变化无穷 ,有些“题型各异”却“解法同宗” ;有些“形式相似 (同 )”却“解法全非” .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形异质同”题 ,把后者称为“形似 (同 )质异”题 .从哲学角度看 ,“形异质同”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此类题要求我们除去表象 ,看透本质 ,由此及彼 ,寻找问题的共性 ;“形似(同 )质异”题则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解此类题我们不仅要明察秋毫 ,由表及里 ,不被“表象”所惑 ,更要抓住“实质不同”之要害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文就一类“形似 (同 )质异”题的解法作些辨析 ,供读者参考 .1 “形似 (同 )”而…  相似文献   

12.
阿甲 《中国教师》2010,(11):9-9
孩子不是一个概念!作为知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会经常收到很多家长的求助信。当我与阿甲先生讨论"今天的孩子"这个话题时,阿甲提供给我一个他和一位家长交流的片段。读过之后,我深有感触,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yangyang爸爸"。有太多的成人不明白孩子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13.
数学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有些“题型各异”却“解法同宗”;有些“形式相似(同)”却“解法全非”.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形异质同”题,把后者称为“形似(同)质异”题.从哲学角度看,“形异质同”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解此类题要求我们除去表象,看透本质,由此及彼,寻找问题的共性;“形似(同)质异”题则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解此类题我们不仅要明察秋毫,由表及里,不被“表象”所惑,更要抓住“实质不同”之要害,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就一类“形似(同)质异”题的解法作些辨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一句是"填然鼓之",有的人对其中的"填"字的理解有不同看法,认为"填"字应是形容词,翻译成"猛烈地"。本文从象声词的产生,"然"后缀的组词,鼓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填"应为象声词,翻译为"咚咚地"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双语教学”也日益流行。沿海发达地区在用这个概念的时候,由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号召和“英语学习”的热潮,使其变成了汉英并用的教学,产生了全英语、混合和渗透型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于是,考试评价中也渗入了英语。就大规模考试而言,上海市的高考可能是开先河的,最早出现在2002年的高考中,是一道简释题: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结识了“正数、负数”之后,又从温度计上得到启发,引出了“数轴”.有了数轴,学习代数就有了几何背景,它为数与形的转化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17.
一晚上,李奕秋写完作业,突然宣布“:告诉你,妈妈,我要被评‘上三好生’了!”“真的?干吗不早说?祝贺你,儿子!”我有些心花怒放。要知道,这是儿子努力了整整一年半才实现的心愿啊!“就是……就是……还没最后定下来!老师一共提名了19个人,让同学们投票选出13个。”难怪如此“沉得往气”。“那你觉得自己有多大把握?”“差不多吧!很多人都投我票呢!”声调一下又提高了许多,兴奋中满怀希望。“还得选下去6个人……唉!我们老师也真是的,定准了该多好……”这话就是自言自语了,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看来,一向“心如凉水(李奕秋语)”的李奕秋开始…  相似文献   

18.
宋代对孟嘉的接受无论是在文本的丰富性、文体的多样性还是阐释的多维性上较唐代均有明显进步。宋代盛行的重阳文化、崇陶、崇杜文化以及交游唱和文化是推动孟嘉接受的主要动力。这些复杂的文化语境交互影响,最终定型为文本时则使之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在“互文性”理论的视域下对这些文本进行考察,能更好地透视孟嘉作为文化经典的建构过程以及唐、宋士人文化性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史上的名篇。作以一个平民化的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