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范畴,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比较多的课题之一。争论基本上是在二要素还是三要素这些问题上开展:再就是根据二要素或三要素抽象地争论社会生产力有无内部矛盾。笔者认为不论是二要素还是三要素的说法,都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也不能解释生产力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更难以说明现代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2.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一期孙冶方同志《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一文,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们对文章中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与孙冶方同志商榷,以期得到帮助。孙冶方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不赞同斯大林关于生产力二要素的论点(即包括势动力和生产工具),而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包括劳动力、芳动工具和势动对象)。我们认为,把劳动对象包括在生产力要素中是值得研究的,并且觉得孙冶方同志的论证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要素是教学论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教学"要素论"的认识主要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教学层次论"、"教学结构论"、"教学要素系统论"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素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突出强调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要素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普特南和柏芝提出的语义外在论引起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权威性的相容性问题的争论。本文考察相容论和非相容论的几个有影响的论证,提出对外在论理解的不彻底性是争论双方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认为,采取一种贯彻到底的外在论立场,强调自我知识的语境约束性质,是辩护相容论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用语境约束的自我知识替代笛卡尔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就能够得到辩护。而且,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要素论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教学过程要素的认识目前对教学过程要素的认识主要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教学要素层次论等观点 ,目前似乎“三要素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两个 ,即学生和作为特定社会文化形式的教育资料。教师并不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料的加工和改造之中。从七要素到两要素 ,差别很大 ,究竟根据什么来确定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根据教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 :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7.
张树青 《中国培训》2004,(5):48-48,60
一、学习力三要素学习力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这个组织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上图是学习力的模型。这个模型揭示了学习力和其三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学习力是其三个要素的交集,只有同时具备了三要素,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力。当你有了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读了孙冶方同志在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后,很受教益。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我想对这个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重点是关于生产力的要素问题,一方面与老前辈孙冶方同志商榷,另一方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理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争论甚烈。有的人说这个命题是二元论,有的说是唯意志论,是“左”倾错误的哲学基础。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指导当前斗争实践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因而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和波普尔的可否证标准,提出了绝对的划界标准;库恩和拉卡托斯则模糊了划界要求,主张一种相对标准;费伊阿本德从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要消解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最终,科学划界被置入更为广阔的视界,萨伽德的三要素标准与邦格的十要素标准为科学划界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多元化准则。然而,科学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只有建立在科学道德基础上的科学划界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以来三次产业革命进程中知识要素作用的提升,推动着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知识是渗透性要素,相应地形成了生产三要素论;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加入生产过程,相应地形成了生产四要素论;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知识上升为第一要素,相应地形成了新生产要素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积累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问题,目前争论比较热烈,可分为唯一源泉论和主要源泉论两种观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唯一源泉论者认为,只有具备了(一)预付资本量增加;(二)进入生产过程时生产规模比第一年扩大;(三)从而生产过程结束时产品也增加这样三个特征,才能叫扩大再生产(见《经济研究》1981午第4期张永海的文章)。还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  相似文献   

13.
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按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和按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这三种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的效用价值论。该论认为,生产过程可归结为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要素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共同创造的。三个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4.
一、生产力系统总体开放和经济整体开放 80年代以来对生产力范畴由“两要素”、“三要素”的研究,进入生产力系统结构的研究,形成生产力“多要素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后来,逐步转移到生产力系统包括哪些要素的研究。这只能说明生产力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系统。生产力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并且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系统。从生产力发展史的断代分析中,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数目在不增加,并在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素层次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学要素问题是教学论的基本课题之一,正由于其基本性,至今仍十分被关注。本文又出于何种考虑而论及这一题目呢?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有经典的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1另一种三要素说是指“人员、信息、物质”。2还有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3还有由教师、学生、教材、工具、方法组成的五要素说。一种六要素说则是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4李秉德先生提出的七要素说具有特别的意义,给人以许多启示,他所提出的七…  相似文献   

16.
同一性的涵义是什么?应该不应该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近几年来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争论双方,各持己见,至今未能统一。汪锡龄同志是赞成矛盾同一性应该包括转化的。他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85年1期)发表的《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涵义》的文章中,论述了“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同一性包括二重涵义,即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矛盾同一性是包含互相转化这个内容的;他并且进  相似文献   

17.
现在学术界有些人仍然坚持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说,且自诩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什么二要素或三要素,而是强调"多要素".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强调"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已争论了近20年了。自1992年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的声音又高了和多了起来。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无疑是商品。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 ,我认为应首先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的理论和事实根据能否成立?二是宣传“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有无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对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持不同意见的。首先 ,应超越一种非科…  相似文献   

19.
观点     
潘新和《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 “议论文三要素”之说在认知方法、思想方法、说理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三要素与议论文要素、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要素不相吻合,其思维定式导致了议论文“伪阅读”、“伪写作”的发生;三要素关注“论点”的证明,却忽视了“论点“本身的真理性、逼真度;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学的对象的问题,是一个一争再争、至今争论未休、而且看来今后仍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题目下所进行的争论,却并非学院定义之争,而是实际上包涵、涉及了许多尚处在探索阶段的美学基本问题。因此,每一次争论虽远非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把美学推向了新的水平。近年来围绕这个问题,又酿成了争论形势:针对蒋孔阳、马奇以艺术为中心,从艺术→美学的研究路线,高尔太提出了从审美经验→美和艺术的研究路线。夏放除批评蒋孔阳之外,并对李泽厚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商榷。我以为夏放的某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夏放最后所主张的“美化论”,实质并未超出蒋、马的艺术中心说。这种囿于艺术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