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看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有点怪,傍“大款”本是有的年轻女子的事,记者也傍“大款”?的确,傍“大款”的记者也有人在。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的年轻女子,不嫁年貌相当的小伙子,偏要跟个差不多可以做她父亲的“阔佬”结婚;扔下明媒正娶的婚姻不要,偏要寄身于有钱人的花园别...  相似文献   

2.
本刊与楚天都市报联合举办的《一月谈》征文,最近评选揭晓。获奖作品是:€€€ 一等奖: 宣传科学须旗帜鲜明 赵振宇 “假日经济”与“假日宣传” 黄荆汉 二等奖: “报纸就是自己的作品” 徐体义 请读报纸 李泉佃 小报大泡沫 朽 木 三等奖: 胡侃乱聊到何时 文 洪 记者傍“大款”刍议 郭忠武 呼唤严谨 杨 润 荒谬的“奇闻” 西 言 为“不在编的本报人员”撑腰 田厚钢 报道不能与法规抵触 陈堂发《一月谈》楚天都市报杯征文评选揭晓  相似文献   

3.
一位哲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格,不妨看看他周围的朋友”。这话是否适用于记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记者的朋友之多更非一般人所能比。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要到百姓中去,向人民学习,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反映他们的甘苦,迅速地发现最新的客观实事,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然而,目前有些记者爱跟领导转,乐跟“大款”玩。记者跟着领导转,未尝不可,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领导的言行和活动本身就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些私欲膨胀、惟利是图的记者,并非完全从这点出发,而看重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干了几年记者,甚至都没有采访过普通的工人、农民,其作品离群众的距离可想而知。乐跟“大款”玩,也未尝不可,因为“大款”中毕竟有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5.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梦天 《新闻天地》2006,(6):27-30
2006年3月份以来,央视著名女主持人周涛遭昔日同窗好友大曝婚姻隐私,说她离婚是因为一个大款介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而且这个大款除了有钱,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一向低调的周涛初闻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她不相信自己最好的同学会这样对自己,2006年3月15日,当记者电话连线到周涛时,她含泪向记者讲述了生活背后的是是非非……婚姻搁浅,第三者闯入生活2006年3月,一个网名叫“麻老虎”的人在她的博客上大曝周涛的婚姻隐私,听到这个消息,周涛并没有当回  相似文献   

7.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9,(15):42-44
“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以下特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农村大众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经济导报部分年轻记者学习“老陈”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0.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11.
偷窥     
站在我旁边的女人,本来是面无表情的,忽然对着前面,做了个“原来是你”的手势。她的表情迅速脱离了“公交状态”,活泛了起来。那个被指的对象移动过来,车上人太多,我看不清她的脸,只听见一个甜脆的声音,应该是个相对年轻一点的女孩子。她俩热情地寒暄,那女孩说这会儿才回家,谁烧饭啊?女子答曰:老公。女孩说哎呀,你老公可真好。女子谦虚了一把,说长得丑。女孩说,不丑呀,我说一句话你别生气,就你俩站一块儿,真看不出谁比谁大!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就我们新闻队伍的整体而言,作风和文风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新闻队伍作风和文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七靠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和文风,就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最集中体现。所谓“七靠记者”,即:靠剪贴资料、材料写稿的“剪刀记者”,靠吹捧大款得好处的“老板记者”,靠通讯员提供初稿的“挂名记者”,靠跑赞助、拉广告写稿的“还账记者”,靠参加典礼、出席会议过日子的“请帖记者”,靠道听途说拼凑稿子的“马路记者”,靠文凭和报社牌子混日子的“牌子记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七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在楚天都市报,对记者工作的考核有两条“硬杠杠”,一是发稿量,二是每篇稿件的等级(按ABCD计分),二者结合起来,就换算出了记者每个月的“工分”。去年下半年,一位年轻记者刚刚招聘进报社,便口出狂言:“做小B稿没意思!” 这就是张国安,一个“出道”不一年便成为楚天“名记”的小伙子,一个不断“暴露”不安份个性的记者。 一、被冒充的记者 今年4月4日早晨9时,张国安结束了对河南焦作特大火灾的采访,疲惫不堪地回到武汉。没顾上洗把脸、吃早点,他一头扎进被窝呼呼大睡。上午11时, 一个传呼把他吵醒:“你是否在鄂州…  相似文献   

16.
薛宝海 《视听界》2009,(1):42-43
12年前,风凰卫视刚成立,一位年轻的主持人被分配做一档新闻谈话节目,日播。一两个月后,收视率不理想。他不是记者出身,不熟悉新闻谈话节目的制作,做得很不习惯,但因担心被停职,他没有找台长谈话,在找几位好友商量后,他断然作出决定,废弃“新闻谈话思路”,开始在节目中讲段子,讲那些他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不管是不是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8.
闯过了高考“独木桥”,却“栽”在金山欲海里。为什么美丽高傲的女大学生会“傍大款”?而且多“傍”些从社会底层翻上来的暴发户?本刊“记者观察”栏目的这篇文章会给您提供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9.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  相似文献   

20.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