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下面,就如何在一堂课的课始、课中、课尾设置“悬念”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出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讲课的“开头语”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开头语”。并且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下面我想从语文教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八种“开头语”的方式作一初步探讨。一、设置悬念式悬念能使人们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事件发展或人物命运的迫切心情,它使人们急于想了解事情的结果,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课的开  相似文献   

4.
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道理 ,许多学生已经懂得 ,他们所缺乏的 ,是观察生活的本领。所以 ,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观察的方法问题。老舍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 ,有他的思想、感情、面貌、行动…… ,一件事物 ,有它的秩序、层次、始末……能把它逼真地记下来并不容易。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 ,寻根追底 ,把它看全 ,找到它的‘底’ ,因为写作文必须有头有尾 ,一开头就要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 ,不会概括。”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就必须在“把事物看全” ,找到它的“底”这两方面下功夫。启发学生把人物或者事件“看全…  相似文献   

5.
所谓悬念,就是事关重大的、尚处于未知状态的结局引起的人们的紧张心理。正是对结局的急切期待,使人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都十分注意用悬念吸引观众和读者,使之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表现出关切的心理。这一艺术手法同样可以移用到语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课堂  相似文献   

6.
《雷雨》①是曹禺用悲悯的心感叹“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的悲剧杰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人类)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雷雨》剧中人物无不在“盲目地争执着”,尤其是周朴园,他一直“蠢蠢地动着自己的情感,劳着心,用着手。”最终都没能逃脱宇宙这口“残酷的井”。对于这“宇宙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觉得在其背后有一“主宰”力量,”这主宰,……近代人……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对此,尽管曹禺说自己“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但他却以自己敏锐的感觉和犀利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揭示了这一被近代人称之为“自然的法则”的人类命运主宰力量的现实根源,特别是,他笔下的周朴园的命运悲剧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自然的法则”的底蕴。  相似文献   

7.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往往 轰炸过似的;脸上镶嵌着两只 下了课就围着他‘公转’。刘老要以形象感人。而在记叙、描写 暗淡无光又小得可怜的眼睛和 师怕对为之‘公转’的女生照顾等五种表达方式中,能使人物 一个大而塌的鼻子,也许这是 不周,只好不停地‘自转’,转活灵活现、出神入化的,当属描 世界上鼻子与眼睛的最完美组 得不亦乐乎。”写了。可许多人,只会一些不痛 合;谁知他那鼻中还不时地流 “公转”、“自转”的镜头,使不痒的记叙,叫他形象地描写 出一条‘黄河’,似乎污染了‘下 一个讨学生喜欢、乐于和学生一个…  相似文献   

8.
不能省略     
毕冷 《学习之友》2011,(8):64-6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老师:“比如‘我给了他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他’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9.
关注生活,有创意地写人,一直是中学写作教学的难点.本次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他或她“是‘谁’”“能成为‘谁’”“怎样成为‘谁’”结构课堂,引导学生挖掘、塑造生活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就要树立成功心理,也就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尽管每个人的命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决定论’、‘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历来为人们所认同,甚至有些人至今还相信‘命里注定’的说法。但是成功学告诉我们,对人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而是每个人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悬念 悬念有两解,一是挂念;二是欣赏戏曲、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作者会设置许多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热切关注后事如何;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是作者的感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来领会作者的感悟呢?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读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祥子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我是从课文第11段导入新课的:“老舍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第11段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一个词语,把处在残酷无情环境中祥子的命运概括得十分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 几只手争先举了起来。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我找到了,它是‘挣命’。”“对!这个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中国的文坛上,黄宗英、柯岩是两位引人瞩目的报告文学女作家。近几年来,她们各自在报告文学这块艺术园地里含辛茹苦地耕耘着,用富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批艺术特色独具、文学兴味横溢,给予了读者以巨大的美学享受的报告文学作品。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一九三七年,茅盾就十分精辟地指出:报告文学“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好的报告文学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划,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也日臻多样。一位业余作家极力推崇长篇报告文学《命运》,说它“有诗味,有散文味,还巧妙地运用了小说的技巧。”这可以看作是对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的一种概括,尽管它还不是一种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人物和事件“快乐屋”在学校的四楼,学生们说我是“住在‘快乐屋’里的‘叶子姐姐’”,出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跑到“快乐屋”来。这不,一天,我刚出“快乐屋”的门,几个女生迎面跑过来,“叶子姐姐,不好了,你快点来啊,有个同学说要跳楼啊!她说她爸爸妈妈要离婚!她要跳楼!”“  相似文献   

16.
[应考向导]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作文检测标准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指标,它是“基础”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充实”意为丰富、充足。“‘内容’指的是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摘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习’、‘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的学科。美术教学过程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把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然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存在美术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怎样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有趣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中构建新的实践能力结构呢?在《巧剪黑白画》一课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线索之我见     
人教社编辑出版的高一册语文,把“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称作“线索”。这虽然反映了线索的本质特征,但字眼“序”很有混同于“顺序”之嫌。在谈“一篇文章应以什么为线索”时,教材说:“这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下简称《为》文——笔者注),就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可以是感情,如《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它还可以是某  相似文献   

19.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之后,我发现了学生们在心理发展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一、二年级言听计从,三、四年级半信半疑,五、六年级忠言逆耳。难怪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曾打趣地说过“:在学生的眼中,低年级时我们是‘神’,说的话是圣旨;中年级时我们是‘人’,说的话似乎并不全对;高年级时我们是‘怪’,说的话全都不合拍。”其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群体意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怎样让学生们打开“心结”,与教师畅通无阻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呢?我实施“了悄…  相似文献   

20.
入情入境读文章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它要求读书的时候,进入到书中的时代背景、具体情景和事件之中,随着书中的事件和人物一起去行动,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去体验,去思考。这种读书法,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和体会书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事件过程、人物的命运、情感、认识以及文章的思想,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这种读书法,需要有再造想象参与其中,它在解读文章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大有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