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因此工程师培养过程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工程人才各个培养阶段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我国工程师培养过程进行分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工程人才为目标,探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实践教学在学生各方面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性与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更高,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卓越工程师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构想,以期对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系统阐明了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关于工科院校与工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多面性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工程师面临技术综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卓越安全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攀  袁东升  杨明 《考试周刊》2011,(45):189-19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本文作者针对"卓越计划"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从构建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企业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师资配备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煤矿特色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校企联合、工学交替、工程实践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和深入发展,中俄两国教育合作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鉴于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在国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通过探究和分析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及其实践经验,并结合该校“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阐述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融合科学与教育实践”计划及其创新实践过程,以期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及中俄国际工程教育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迫切任务。针对安徽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要介绍了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分析了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中教学与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卓越机械工程师的培养举措。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CDIO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下一代国际化工程师为目标。本文介绍了CDIO的内涵和特点,结合汕头大学工学院实施EIP—CDIO改革的实践,提出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2+14-12,1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以实施创新教育为载体,从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体系及课外训练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适应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工程师伦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从国内实践看,主要期望通过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工程师伦理道德。这种偏重微观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围绕工程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展开,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而影响工程师伦理的核心因素并不是工程师的个人伦理,而是社会对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即工程师在社会中的角色。如果能够意味着应当的技术命令大行其道,工程师与雇主的关系只是一种代理关系,那么工程师伦理将难以发挥作用。为此,在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工程整体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加强工程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构工程师与雇主的关系,增强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的话语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工程师伦理行为的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能力等措施,提高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卓越工程师的思维特征在其创造性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绍了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及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创造性思维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特征。最后,简单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list the body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future young engineers will need and how such knowledge and skills can best be transferred to students during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the capaci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as a preparation for tackling the unknown problems which will occur in future decades. The formation of an engineer should comprise bot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ome of the problem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today are discussed and some ideas for cross-border harmoniz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given. Finally, there is a brief comparison of today's current ideas on engineering study programmes and the course that I followed more than 5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育需求,本文基于三大教育理论,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介绍了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平台的“创新与实践”工作室六大系列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政府、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多个群体,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英美等国实行的专业认证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在监控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水平的同时,也为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规范的路径,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协商的平台,从而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在首批和第二批进入该计划的高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7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着不少薄弱点以及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面向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与交流等,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how student engineers on an engineering campus in the US mid-continent not only talked about the kinds of people recognized as engineers on campus, but also juxtaposes their talk about “campus engineer identities” with two students' ways of presenting themselves as engineers through engineering project teamwork to argue that campus engineer identities framed on-campus interpretations of actions, and ultimately that identity production wa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rough which campus engineer identities (cultural knowledge learned on campus) provided a lens of meaning through which to “recognize” (or not) performances of engineer selves as engineers. This research adds to conversations about identity in practice, especially identity produc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by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orms for belonging, especially at an obdurate site of science practice like the campus studied.  相似文献   

19.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out Europe the emphasis has been on ensuring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The graduates from course' have entered practice with construction contractors or design practices. In both cases there is now a need to provide clients with a cost effective and ‘buildable’ building. The building engineer needs to be aware of the cost and organizational issues in achieving a quality structure working within a team of client, architect, building engineer and/or contractor.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tudie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graduate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enable them to contribute fully to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is will put their theoretical and fundamental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practice so that they can meet client needs for quality, cost-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t buil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