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文章从批判目的说、文章说、思维说、创造说入手,剖示出写作的本质是一种以文字符号渐显写作主体某种情思或意念,带有一定创造意义的书写与制作的行为;并且从写作过程、写作文体、写作层次等角度对写作的系统工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写作构思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对写作主体而言,构思首先是一种发现,即挖掘、发现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事物的客观规定性,这是构思的基础。同时,构思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正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写作理想规定了构思的思维走向和表现形态,而写作意图和写作理想反映的又是主体对文体写作规范的自我认识。由于文体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从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出发,对构思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就可能促使写作主体写出具有文体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外化过程,自然离不开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在文体理论知识这一编中把各种文章归类为四大文体:记叙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应用文体,这样就要求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思维外化必须合乎其文体规范,即要“得体”、“合式”。合乎文体规范的思维活功在不同文章制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及特点,掌握不同文体的思维规律,便  相似文献   

4.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使报告文学这样一种以跨文体性作为自身重要规范的文体显示出较强的交叉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5.
文体既是一种静态模型,也是一种动态形式。把文体看成同一类文章的集合概念,单纯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体是一种静态模型,是对一类文章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把文体置于写作过程中来观照,则是一种动态模型,它为写作提供一种动态的操作模式。本文拟从后一视点对杂文文体特征进行考察,探索其内在的构制规律和动态操作模式。一、构思原则:形象思辩杂文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其内在特征是说理、议论和思辩。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并非只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而更擅长用形象思维方式中的形象化手段来思辩。因而,杂文具有了文学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写作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写作主体这项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中,写作实践是其生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对真、善、美的追寻、创造和实现,是这种活动的终极目的;在这种写作主体特有的行为方式中,语言符号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体意识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的最重要内容。它是指不同文章体裁的性质、特点、规范、规律和要求在主体心理上的建构,即在主体精神世界形成文章图样意识。明确的文体意识对于写作主体的读写实践尤其重要。写作主体只有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才更有利于实现成功的写作。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人类进入文明历史的一项主要标志。写作活动其实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即写作思维活动。具象思维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写作活动的基础,是生动、具体的可感的审美形象思维。具象性、创造性、客观性、整体性是其特征。通过激发兴趣积累意象、发展想象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具象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龙应台是台湾知名女作家,《目送》是其亲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将从文章学的主体、文体、语体等角度分析《目送》,希望可以对当下中学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原创性是“自主创新”的自我主体诉求。文章学的“自主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文章学原始创新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写作实践,有所舍弃、有所保留、有所发展。因为“任何一种文体的探索,既是作家个体审美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折射”。在“创新”的多元化的以共生为目的的生态学意义下的文章学应该自寻出路,自我了断,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写作主体的创造性只有在自由写作状态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写作领域自20世纪中后期至今的一种共识。但实际上,自由与创造性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等同关系,限制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对创造性的束缚。注重在有限制的自由中创造,才是正确的写作理念,写作主体才能真正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实践过程。但是,审视当今的写作教学,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危害极大,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写作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作为写作客体的文章的写法指导上,忽视了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写作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于是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充斥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写作教学亟需改进,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循写作的创造规律,鼓励学生崭露个性,启动心智,在写作实践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写作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一个创造过程。无论是信息积累,欲望萌发,还是信息处理,文章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写作不同的文章,无论文意、文情、文法,都具有特殊性,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强弱是衡量写作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4.
文体,指的是文章的体裁、体制等,是构成文章的一种形式方面的要素。所谓“文体感”,绝不仅仅是作者对文体的感觉,而是“写作主体对文章客体长期接受和应用的一种心理积淀.是写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写作行为的‘内在尺度’。”(凌换新《论写作的文体感》)作者对文体的心理积淀.在作者心中形成一个文体的隐形形式,它宛若一个影子朦胧模糊,但却无处不在。在作者的心中早已存有这个影子,已存有一个框架一个想象中的体制格局,一个合体的文章胚胎。当作者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最适合于某一文体的那部分生活,就会自觉地用…  相似文献   

15.
写作,本质上说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可以说,创造学是写作学的灵魂。凡是优秀文章无一不是具有新意的。“新意”则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对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写作心理是写作主体进行写作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与特征,体现了由原始、无序的写作对象或材料经过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初步有序的写作主体意识,再转化为有序地用恰当的语言与文体表现写作成品——文本的过程,体现为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直觉的敏锐,想象的飞升,灵感的活跃。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也正和道家所言的虚静观相契合。道家虚静观中有形生于无形、有声源于无声的思想,体现了写作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写作主体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文章对于道家的虚静观对汉语写作的影响从虚静观与写作主体自由想象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直觉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灵感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的审美指向与意象创造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颜氏家训》是现存最早的家训专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教育、宗教、文学、语言、风俗、历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章篇》记载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论文的见解,也发表了颜氏对文章的看法,应用写作思想集中反映在此。颜之推在此论述了文体的源流、文章的社会功能、写作主体素质对写作过程的影响、写作的主体意识与读者意识、文章的文本修辞等问题,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应用文写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中记叙文体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构思方面。构思体现了文章的立意、结构的安排等整体运作的过程。通过怎样的构思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其中在写作中有意识设计空白是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体写作(以下简称文体写作)是创作人运用文学语言描绘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与其他文种相比,这类文体常在思维及情感等心智层面上与读者交流审美信息,具有更大的审美性、情感性和人文性。因此,其写作及教学就显得更有难度。目前,高校教学模式的探讨,为教师寻求新的教学思路和框架提供了新的路  相似文献   

20.
实用文体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其写作动因的强制性、写作目的的实用性、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决定了写作主体的思维模式特征,使写作主体的思维过程表现出被动性、模式性和群体性。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实用文体写作者才能迅速成文,写出高水平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