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课程,既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也有基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实施的空间和需求。在分析了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学校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归纳总结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校本化课程实施途径,分析了校本化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学校支持、教师学习、专家指导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1999年6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此背景下,2002年,重庆南开中学基于本校选修课程建设二十余年的探索历程.提出建设有南开特色的“公能教育”模式的校本课程体系。由此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公能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四年多来.“公能教育”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南开中学“办中学中之大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并且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因此,校本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但是,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也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明显表现出“四重四轻”:重立项,轻实施;重实践,轻思辨;重宏观,轻微(中)观;重  相似文献   

5.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合·成"课程旨在整合资源、融合要素、适合师生,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成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中,学校建立并完善指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多维课程结构,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等多种课程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化、差异化、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课程评价方法,精准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沐浴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我校以开设近20年的活动课为依托,在课改实践中,逐步规范课程门类,明确各门课程定位,建立科学的课程督导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本人利用本校的特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学校根据校本实际,努力建设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在平实中求创新,既让学生的天性在优质课程中成长,又让教师的素养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本人利用本校的特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生物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育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走出困境,步入成熟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学校实现质量管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而又生动的教育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走向校本———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不同层面出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而且涌现了一批成功的素质教育模式,如“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等,并且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宣传和推介。从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还从区域性层面对实施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校本课程的人本特性出发,阐述了校本课程人本精神,论述了校本课程的人本化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本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了探讨。旨在阐明地方学校开展校本课程须以育人为本,实现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改革渐次展开和逐步深化的今天,很多学校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育教学研究真正走向校本?这让我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问题化”。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书明 《教育探索》2002,(12):42-43
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发展趋势。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因为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发展观”和“主体发展观”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必然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校本化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校本课程的建构策略上,我校坚持“三性、三结合”(“三性”即校本课程要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结合”为校本课程建设要有效地与学生和老师的个性特长相结合,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学校的“十一五”教科研课题相结合)原则;在校本课程的体系建构中,我校本着三级课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互为拓展,互为孕育的原则,在三级课程的整合中实施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建构起适应大连经济先导区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凸显学校特色的科学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顺利实现由学生向合格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快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文章借鉴校本课程的有效经验,针对"国家化"和"地方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三级培训机制有机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构建接轨教学的评价机制"的"校本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新模式,并指出了该模式存在的有益补充不等于替代、理性自觉不等于完善、基于校本不等于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潘清 《上海教育》2010,(5):46-48
“多年的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素质教育只有深入到课程教学层面,才能全面推进,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是2009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讲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我们都在期待着它继续前行。然而,它继续前行的依据是什么?前行的途径又是什么?九方中学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结合学校实际,对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和梳理,形成学校的教学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