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蒙 《东方文化》2003,(6):22-33
上世纪20年代初,罗素与杜威同时在中国讲学。作为英美代表学人,他们的活动不仅备受关注,而且还被追加了某种标志意义。事实是,近代历史中的中国话题总是陷在一种很尴尬的谈论状态中,正是这种尴尬把很多真知明见淹没了。  相似文献   

2.
正"大家"阅读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3.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4.
伯特兰.罗素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国一个极具政治背景的贵族之家,其时英帝国的声威如日中天,是统治着世界范围四分之—人类的帝国。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父母都是思想激进的无神论者,父亲安伯利.罗素曾因鼓吹节育而失去国会的议席。由于出身于世袭贵族之家,罗素系第三代罗素勋爵,但罗素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别人加之于他的头衔,而是以他自己的非凡成就赢得了来自后世的无限荣耀。  相似文献   

5.
1915年前后,由一位爱好文学的议员的妻子奥托琳·莫雷尔的介绍,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与作家劳伦斯结识了。奥托琳夫人,这位资助过许多文学家的“沙龙”女主人认为,他们俩人应当相互敬佩。事实上,相识之初,罗素和劳伦斯的确都产生了类似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乔玛与中国     
匈牙利东方语文学者克勒希·乔玛·山道尔(1784—1842)是国际上藏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一生都怀着去蒙古、西藏和新疆旅行的热情向往,并曾作为第一个匈牙利人来到藏族同胞中间长期生活学习。他的不朽学术业绩揭开了用近代科学方法考察研究藏族语言文化的序幕。乔玛自青年时代起,就为匈牙利的语源和族源问题所萦绕。乔玛相信:在亚洲一定存在着与匈牙利人同出一源的民族。对于后者的语言、历  相似文献   

7.
高罗佩(Dr.Robert H.Van Gulik,1910-1967)是荷兰最负盛名的汉学家。虽然他一生以职业外交官为始终,但由于他发奋钻研,撰写了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至今在西方普遍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注意。童年时代的高罗佩是在中国民俗风尚都非常浓郁的印度尼西亚长大的,这使他从小就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12岁回国后,他跟随阿姆斯特丹大学梵文教授、国际闻名的语言学家吴伦佩学习梵文。同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伏尔泰一生中曾两番入狱,几度放逐,因此对现存的法国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然而,他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思想大加称颂,表达出由衷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伏尔泰始终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他把欧洲人“发现”中国人的文明比作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论在他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或在文学作品里伏尔泰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编撰的《哲学辞典》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条目,介绍康熙、乾隆、中国的理学等等。在他所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巴比伦公主》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0.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由于他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杰出语言风格和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生游历世界各国,1941年春,他曾携妻来到炮火连天的中国进行采访,对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深表理解和同情。中国之行,不仅使海明威长久引以自豪,同时对当时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具有特殊意义。反战题材曾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长期的主题。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就是出名的战地记者。第一次大战时,他在地中海一带打过仗;后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自觉地在这带海域守护达两年时间,帮助美国海军当局侦察和监视德国法西斯的潜艇活动。正当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安时期宫廷女官紫式部(978——1015),原姓藤原,是日本文学的光辉代表。她于11世纪初写成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描绘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紫式部写作《源氏物语》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曾广泛吸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大量引用中国典籍及汉诗文,而  相似文献   

12.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整整60年的文学生涯都与印度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统治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紧密相连,始终贯穿着热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泰戈尔和中国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他一生的活动对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又一位大师级作家——萨拉马戈横空出世。许多中国读者还不太熟悉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得主。但中国的外国文学界,特别是翻译界,对若泽·萨拉马戈并不陌生。因为早在他折桂之前,萨拉马戈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现任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14.
阿底峡(殊胜),又名燃灯(982—1054),是印度佛教改革家。公元1042年,他应当时藏王的邀请到达中国西藏,在藏从事传教、著述、译经等活动达12年,为沟通中国和印度之间文化交往和历史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公元9世纪,汉、藏两地区都达到盛极一时的状态。但至9世纪中叶(841年),西藏地区的佛教却因以郎达玛为代表的贵族豪强势力破坏而一度衰微。经过七八十年,佛教复兴运动才又开始,这就是被称为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当时身为虔诚佛教信徒的阿里古格小邦王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史以来从未给任何一个外国人树立过纪念碑。但在1937年,当中国和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一起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际,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修建了国内唯一的一座外国作家纪念碑。纪念碑上的普希金铜像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汾阳路上。它的落成意味着对俄国人民的崇敬,正是他们为世界哺育了一位人类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在皇村中学上学时,那些夏园里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亭台、楼榭、中国式的戏院就给  相似文献   

16.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是法国现代杰出作家兼国务活动家,他一生传奇式地活跃在文坛和政坛。马尔罗与中国有三大重要关系:一是使他成名的两部早年作品都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二是他晚年是外国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中见到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人;三是在欧美方面,他对中国的看法有一定影响力。马尔罗不是坐在书斋中一心著书的职业作家,他一生充满了冒险精神。青年时期,他在大学里研究考古学,并对东方艺术,特别是高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0年代末,马尔罗出走印度支那,参与了“青年安南”的革命活动。在远东,他曾和当时一些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的接触。1925年至1927年,马尔罗在中国广州居留,亲眼看到了蓬勃  相似文献   

17.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本世纪德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对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对中国的执著感情,使其思想和创作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中国文化从不同角度开拓了布莱希特的眼界。他曾是白居易诗的崇拜者和知音。50年代,他将自  相似文献   

18.
<正>对珠宝界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卡地亚。但是,对卡地亚与中国的渊源,或许不少人并不知晓。一头撞进中国艺术的瑰丽世界"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这一出自英皇爱德华七世的评价无疑是对法国珠宝翘楚卡地亚最为贴切的定义与赞美。拥有国际视野的卡地亚家族,始终善于从各国文化及优雅生活细节中汲取灵感,缔造引导潮流旌旗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9.
布朗与中国     
布朗与中国刘江塞缪尔·布朗(1810-1880)是第一位以教师身分来华的美国人。19世纪上半叶,他在中国办学八年,第一个系统地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给中国学生,而且输送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832年...  相似文献   

20.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是当代拉丁美洲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在聂鲁达一生的创作中,写过许多歌颂祖国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诗,同时,他长期关心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其不朽的篇章里,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题材的诗歌。本世纪20年代后期,聂鲁达先后以政府外交使节身分在缅甸、新加坡等地任职,其间,遍游亚洲各国。1928年,他曾到中国。作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聂鲁达习惯于在人民中间倾听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