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中西传统科学观念不一样 ,从而影响了中西近代科学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国科学传统的更新及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20世纪建成一个科学的中国是他改造中国社会的科学理想.为此,他主张辩证认识科学,既要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又要注重培养科学伦理.他提倡科学大众化,注重培养科学幼苗.  相似文献   

4.
古代自然哲学是近代科学的前身。在人类自觉地运用经验对有关自然知识进行检验或自觉运用这些自然知识之前,科学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包容在自然哲学中.因而不同的自然哲学土壤会孕育生长出不同的形态的科学。由于中西方古代自然哲学基质的不同,决定了文艺复兴后近代科学只能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其一,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贫乏使近代科学的孕育和诞生缺乏必需的基质,而古希腊繁荣的自然哲学为近代科学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肥活的土壤;其二,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无人合一”思想意味着取消了科学,而古希腊自然哲学“主客二分”的传统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其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从而堵塞了通往近代科学的道路.而古希腊自然哲学寻求现象背后原因的努力成了促进近代科学诞生的巨大推动力;其四.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所需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而古希腊自然哲学注重逻辑的传统为近代科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不对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转换.而试图在《易经》、道家、阴阳家、墨家、儒家之类思想中挖掘出与西方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的现代科学理论.只是缘木求鱼之举。  相似文献   

5.
胡明复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与科学教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为科学社的发展和《科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科学的社会功能,宣扬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且躬行实践,积极投身于科学教育。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推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科学体制化过程体现了西方近代科学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留学生群体成为了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主体。他们在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完成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农业科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专业社团的成立及专业期刊的发行两方面探析留学生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致命弱点。探其原因,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产生动因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直接缘由;畸形的科学文化理论构建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深刻缘由;传统的治学方式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和西方近代科学的输入紧密相关。在近代的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科学文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形成的科学文化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科学文化观在形成的同时也在引领近代科学的发展。当前需要一个具备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癸卯学制的颁布使科学教育步入制度化阶段,"五四"时期开始注重科学精神的提倡。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症结是单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以<科学>月刊为阵地,积极进行科学宣传.他们不但大胆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率先确立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而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积极呼吁创建中国的科学事业.他们的科学宣传是五四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人文思想家的科学宣传共同构成了五四科学思潮的整体及其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中国地质科学留学生构成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主体。在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中,有留学经历的占72%;他们不仅把近代地质科学系统地引入中国和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地质地貌,还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从个人的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学术研究;1913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构。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是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标志,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制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是适应鸦片战争后御侮图强的政治需要和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经济需要而产生的。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育的产生有力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清末政治经济是制约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近代科学史,上限是1607年,下限是1915年,其标志分别是《几何原本》的翻译和《科学》杂志的创刊。前者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发生质变引起科学革命,中国科学进入近代时期,后者使中国科学登上世界科学舞台,中国近代科学史终结。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6.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一位科学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秉持科学救国的理念,毕生通过各种途径,尤其借助编辑科学用书和主办学术杂志,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和民风转移。他所留下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日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追究起来,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落后。  相似文献   

18.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9.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历来以"经世致用"为核心.近代以来,这种实用主义的科学价值观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原则,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输入,激励了中国人学习"西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接受.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深受这种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从洋务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前后,虽然在学校制度、学科设置等方面改革颇具成效,但究其本质,中国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