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7月,国人为北京申奥成功劲歌狂舞,大江南北却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死伤事故。1日,吉林白山一小煤窑冒顶漏水,21人死亡;10日,云南武定一尾矿松动坍塌,5人死亡,2人失踪;13日,四川达成铁路发生特大路外伤亡事故,死22人,伤18人;16日,陕西榆林一个体户非法藏匿炸药,炸死70人,伤85人;17日,上海起重机倒塌,死36人,伤3人,同一天,广西南丹锡矿透水,死80多人;22日,江苏徐州一小煤井爆炸,死92人;28日,湖北宜都一小煤矿穿水,死4人,伤3人;30日,江西乐平采石场山体垮塌,1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尚君 《读写月报》2023,(13):27-32
<正>有生必有死,再伟大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韩愈幼孤,靠兄嫂抚养长大。从家人到朋友,他见到了太多的死亡。他恪尽后死之责,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文字。由于早失怙恃,南北奔走,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很早就觉得自己早衰。活到虚岁五十七岁,他已经很感到意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之从容镇定、守道不移,也都留下了可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朱湘诗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诗歌论王伟1933年12月5日,诗人朱湘在马鞍山采石矶投江身亡。滔滔的江水虽然吞设了诗人年轻的生命,但是却无法泯灭他那用心血灌溉出来的诗篇,正如他的挚友罗念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①一生把写诗作为...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已70余年了.然对他死因的纷争却始终未停。本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封建传统化和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自身矛盾而又忧郁的性格。王国维是为“理性”而死的,是为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化观”而死的。他的死是“理性”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考,是其哲学的核心,故尔他的哲学又被称为“死亡哲学”。在他看来,死比生更根本,人活着就是以一种向死亡存在的方式活着。本文就试图从海德格尔对人、对死亡的特殊性说明入手.来分析有关死亡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产生这种思考的诱因。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感悟生命     
有一位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咀嚼这读来矛盾而内蕴深刻的诗句,把生命的含义,穿透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1.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斌 《现代语文》2006,(3):51-52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所以自死窥生、就死论生更能洞察生命的蕴奥,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郭沫若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愿望。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寻死》、《夜哭》、《死的诱惑》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意象被反复吟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作家对生命蕴奥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本拟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与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对死亡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及其化蕴涵。  相似文献   

13.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时间与死亡——无法抗拒的自然之死;权力与死亡——乡村权力导致的人的异化与死亡;世俗与死亡——民间道德的失落以及人的死亡。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予关怀,对人的生命和存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拷问和沉思。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是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对著名诗人臧兜家的这首《有的人》记忆深刻。这位诗坛元老曾以活到120岁自励,不料却在2004年元宵节驾鹤西征,享年99岁。  相似文献   

18.
死亡的界生形态是新时期作家追求死亡传达认识教育意义与价值功利目的的一种感性书写。总体来看,新时期作家以“死“界“生“有四个层面:迷狂在政治话语中的悲情控诉;建在启蒙祭坛止的文化反思;迷失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性言说;力抵本真存在状态的能指叙事。  相似文献   

19.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