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特殊教育》2004,(10):40-40
李富菊在2004年第14期《当代教育科学》上撰指出:境界概念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口。教育境界的存在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境界:通向教育圣殿的阶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境界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户。教育境界的存在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方法论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概念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境界"理论,不仅是王国维个人在诗学方面的艰辛探索而获得的卓越成就,更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与西方古典哲学结合的美学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文学艺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总的概括。“无我之境”是从老庄虚静的哲学理论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积淀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唷我之境”可再分为“小我之境”和“大我之境”,而“无我之境”更确切说是“超我之境”。这“三境界”与做学问的“三境界”可统一起来,但顺序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小我之境”,是执着于构成自我结构的一切利益、感受、知识等,这种“自我状态”绝对化必然与痛苦相生,是第一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回头”否定了对“小我”的执着,从而在“那人”身上发现相对的自我,是自我的一次解脱,也是新的觉悟,达到相对的“类我境界”,此第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代表第三境界,一切障碍消除了,自我延伸到无限,体验到永恒,得到彻底解脱,获得对世界本质的完整认识和大智慧。  相似文献   

7.
清人方扶南所谓“摹乐三至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音乐审美意象的范本。以音乐审美意象理论为基础,考察“摹乐三至文”的意象类型和组合方式,在欣赏音乐方面体现出“有我”和“无我”不同的审美境界,本文认为韩、李二人较之白居易更接近“无我之境”,在欣赏音乐时也就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桑农 《学语文》2014,(2):46-47
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初。王国维是第一位致力于美学研究并成果卓著的学者,堪称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有一些美学著作相继问世,但多为介绍性的小册子,唯有朱光潜的论著自称体系、影响深远。他本人无疑成为  相似文献   

9.
境界教育:当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目的或功用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长期以来,“工具理性”一直主宰并伴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它使高等教育沦为“物的生产”的附庸——丧失了其在“人的生产”中精神建构的独立性而日益沉沦甚至面临逐渐步出“教育”范畴的危机。要救治于危机之中的高等教育,只有彰显境界教育,实现“知识论”与“境界论”的现实融和。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11.
我1985年参加工作,在平望第二中学——一所农村初中当物理教师。在最初的几年里,在教导处做教学管理工作、德育工作,也在总务处负责过校办厂工  相似文献   

12.
儿童教育中,教育爱是教育者施予儿童之爱.实践中,教育者可能会指向儿童的不同方面,某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优点、由于某些优点的存在而包容他们身上的缺点、或者仅仅由于儿童作为一个人,指向性的不同,体现了教育爱的不同境界,即喜欢、喜爱或真爱.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研究的范式争议中,对教育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探讨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议题。本文首先梳理和检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有关个人意识、社会集体意识以及社会制度之本体论基础的主要论述,并综合出一个可应用于教育研究之对象的本体论探讨的分析架构,在此基础上尝试厘清与界定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基础;最后指出教育研究指向“树人”之事业,其研究对象横跨个人自我意识的培育、社区文化的构建以及国家民族集体意识之铸造。面对这庞杂繁复多层次的主题内容,立足人文科学与实在主义的教育本体论概念架构,教育研究中质性与量化方法的分隔表征是对教育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主题的不同聚焦。  相似文献   

14.
春雨淅沥,夏雨滂沱,秋雨缠绵,冬雨凄冷。雨,以她那特有的韵致,叩开了诗人作家的心扉,成为诗人作家情感栖居的小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有关雨的精彩诗文。这些诗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诗人作家特有的雨中情怀,而且还让我们获得了艺  相似文献   

15.
周海兰 《语文天地》2010,(12):49-50
读过卢新宁《汉语,我为你不平》,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汉语危机”的呼声面前,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中国文化宏大深远的深刻内涵呢?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三重境界"的说法。治学有"学""思""悟",做诗有"物境""情境""意境",参禅有"寻""无""空"。教书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时代对教育境界有着不同的诠释。笔者因而常思,少先队教育的境界何在?重温杜甫之《春夜喜雨》,豁然而悟少先队教育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好雨知时节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亟需适宜的雨水,体贴人意的春雨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  相似文献   

18.
对话是意义的表达、解读、转换与创生的过程,它原本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方式。具有动态开放性特点。近代以来的实验科学对研究对象的征服态度导致人们对话式求知的遗忘。教育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理应保持开放的聆听、谦卑的外推与自觉的反思态度,遵循对话的“逻各斯”,变成教育活动意义方式的不断叩问与应答的过程,借以获得所谓的“互动知识”。  相似文献   

19.
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啊以说,教育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知识。就是关于儿童的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必须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进而促进儿童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关注儿童的现实性。而很少关注可能性。从只关注现实性到更关注可能性,是教育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0.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世界各国提出了不同的智慧教育方略,但智慧教育的愿景目标却都体现出打造智慧国家和城市、变革教学模式和培养卓越人才的主旨,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和文化境界来把握智慧教育。通过对现代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逻辑演绎,可以得出智慧教育系统包括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重境界。智慧教育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五大本质特征,通过智慧学习环境传递教育智慧,通过新型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智慧,通过现代教育制度孕育人类智慧。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在"智慧"显现度、过程稳定性、涉及范围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关系:从环境、模式到制度,"智慧"显现度呈现出从显性到隐性的特征,过程稳定性呈现出从动态到稳定的特征,涉及范围呈现出从微观到宏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