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九华山坐落在安徽南部,东倚太平湖,南眺黄山,西邻贵池,北临长江,方圆120公里,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以佛教化和山岳型自然景观为特色,千姿百态的群峰如芙蓉出水,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是古往今来海内外信士、游人、学向往的胜地。  相似文献   

2.
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的铜陵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她紧靠风景秀美的黄山和佛教圣地九华山,毗邻澄明碧透的太平湖。下辖3区1县,拥有70万人口,1113平方公里土地。这座被称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新兴城市,就像一块玲珑剔透的翡翠镶嵌在长江中下游南岸。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与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齐名,而佛寺建筑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五台山应首屈一指。五台山旅游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境内,中心地区台怀镇距太原230公里。五台山的五座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  相似文献   

4.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将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中国佛教如华严宗、禅宗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极高的哲学。中国佛教的华严宗讨论了许多哲学问题,我认为这些哲学问题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大家经常讲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对宋明理学的影响;而且它所讨论的某些哲学问题,如果我们顺着它的思路深入地发挖下去,仍然会丰富和发展我们今日的哲学研究。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全面解剖华严宗所包含的全部哲学问题的意义,但可以讨论若干有典型意义的华严思想。我认为,华严的“十玄门”最有哲学意义,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思想如华严的“判教”理论,“四法界”和“六相圆融”等等的哲学意义 (一) 为了说明“十玄门”的特殊意义,我想先来简单地讨论华严“判教”理论。虽然“判教”理论不始于华严,早于华严的天台已有“判教”理论;而且也不始于中国,印度佛教已有大小乘之分,《解深密经》立“三时义”,以小乘、般若、唯识为佛教之三阶段等等,但我们如果从一个系统论的观点看,华严的“判教”或更为严整,它表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谓“判教”,是佛教各宗派为调和佛教内部不同的说法,树立本派的正统地位和权威,对先后所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简要论述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涵义,认为观、照、证、悟是其中最重要的词语,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解说其对象、内涵和特点.文章还认为,与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相应,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大体上有一个由重"观"到重"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6月5日,由全国妇联与品牌中国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2009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斯里兰卡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两国从古代起就有着密切的宗教文化交流,佛教是联结两国友谊的纽带。在两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佛教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扶持下得到立足和发展的,于是佛教初传斯里兰卡,最先在统治阶级中流传,国王天爱帝须皈依佛教,...  相似文献   

10.
北魏时期飞天艺术审美风格的嬗变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审美范式形成的典型代表和关键阶段。以北魏时期飞天艺术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为切入点,探讨飞天形象的传播进程和特点,从造型、服饰、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全面阐述北魏时期飞天艺术风格的审美意涵,有利于更深入地探究飞天艺术风格在北魏早期和中晚期审美范式的变迁过程。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多源文化的互渗与交融,时代精神的塑造与追求合力推动了北魏飞天艺术风格的审美中心转移和时空上的双重性演变。  相似文献   

11.
辽代佛教香火鼎盛,在地域分布上尤其集中在中国的内蒙古和东北辽宁地区,辽代统治者维护政治稳定的需求与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这一历史时期和空间得到完美契合,也催生了佛教寺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演进。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东北地区的辽代佛教遗址,进而从辽代佛教兴盛的原因、东北地区辽代佛教的著名僧人、民间佛教活动兴盛、辽代流行的佛教宗派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14.
张晶 《中国文化研究》2006,2(4):125-137
佛性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从印度佛教时期到进入中土之后,佛性问题不仅在佛教内部,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学创作及审美情趣,都有深刻的渗。本文对佛性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了大概的描述,而着眼点则在于魏晋南北朝几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著名文学家或艺术家,考察其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观念、命题与佛性论的关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神“的美学思想和佛性的关系、“顿悟”和“神理”的佛性论根基以及“神思”论与佛性思想的因缘。  相似文献   

15.
论佛教咒愿文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咒愿文是佛教徒为施主诵祷祝祈时宣念的文辞。在传世佛教律典和敦煌文献中,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咒愿文。佛教咒愿文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早期的佛教咒愿文具有浓厚的宗教教化功能,唐末五代的敦煌咒愿文和斋会咒愿,则显示出极其鲜明的世俗功利色彩。佛教咒愿文的演变是佛教传播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它揭示出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伊家慧 《文化学刊》2015,(2):213-216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佛教理论体系,经过多位高僧大德之发展后经由赵朴初先生弘扬壮大,为佛教顺应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佛教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佛教本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为了扎根东土,求得发展,佛教不得不适应中国固有的思想与文化,并与之不断交流融汇,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唐时期出现的禅宗,就是传统佛教不断世俗化、中国化的结果。在众多的中国佛学流派中,禅宗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史和美学史上看,禅宗不但和儒家、道家等学派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而且直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禅宗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兹不复赘。总而言之,禅宗是把“涅槃”的虚幻境界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禅宗审美的不二法门,就是它所极力标榜的“顿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