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2.
王东华 《师道》2007,(7):44-44
1.杀师,杀校长,同杀父母一样,都是人口危机后遗症在现阶段的反映。在30多年前,一个家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没有过多地宠爱孩子,甚至“洪水来时先赶牛顾不上救孩子”;但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会有一种恋子情结,他们极端地重视孩子,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听话就是好孩子,上学了听讲就是好学生,工作了听领导的就是好同志,如果继续走这种老路,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陶宏开教授说,与此相反,老师和家长更应该倾听来自孩子的声音,真正的教育是把方法教给孩子,而不是把答案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儿童观”上,即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主要包括家长的“子女观”和教师的“学生观”。学前教育中的许多不利因素,大多是由错误的儿童观造成的。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专横型的。“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真实的写照。今天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的教养方式由“专横型”变成了“溺爱型”,而教育者的“儿童观”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传统的师道尊严还大有市场,“听话、服从、安静”成了孩子行动的指南和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这种过于强调共性而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作法…  相似文献   

5.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吴莉莉 《山东教育》2002,(36):34-34
如今,很多幼儿园在孩子放寒暑假时,会根据孩子一学期的表现,评选“好孩子”“乖宝宝”等荣誉称号,并给孩子颁发一些象征性的小礼物、纪念品。奖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他们对此是爱不释手,但是一些家长对此却褒贬不一。我曾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在拿到幼儿园发给孩子的奖品:一幅价值1元左右的小墨镜时,大发感慨:“这样的奖品有什么意义?别把我孩子的眼睛给弄毁了。”说完,将奖品扔到了一旁。孩子是连哭带闹,家长则苦心劝说:“宝宝,别哭,妈妈给你买一幅好墨镜,一定比它更漂亮……。”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气…  相似文献   

7.
信息专递     
如何填平亲子鸿沟 易杳 真是“知子莫如父 (母 )”吗 ?  中国人把“知子莫如父”常挂嘴边,到如今所谓“知子”已夹带了太多的水分。一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二来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很快,许多粗心父母根本追逐不及。据对北京、上海 13— 19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只有 13%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知道自己的心事, 53%略知一点, 23%以上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事。有 17%的孩子在家里最喜欢的人不是父母。有 66%以上的人同意“为了朋友,不遵守父母订的规则”。   由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照料孩…  相似文献   

8.
同学小袁有个宝贝儿子,从小寄居在爷爷家。爷爷奶奶退休闲居在家,小孙子就成了他们的一个精神振奋点。老头儿曾在部队当过团政委,老太太退休前是小学校长。“这样一对老干部,带一个孩子,肯定错不了。”谁都这么说。可小袁心里却老是不太痛快:“老同学呀,你不知道,孩子在老爷子那儿,生活别提多好了。可是,也给惯坏了。唉……”原来,小袁父母膝下只有一子。如今,这小孙子又是独苗儿,自然成了掌上明珠。小袁两口子忙,老爷子怕孙子受委屈,接到身边来了。要说这爷爷奶奶对孩子,那可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孙子要吃…  相似文献   

9.
阿成  茼子 《陕西教育》2005,(2):36-39
视美丽胜过生命的女歌星猝死在隆胸手术台上,留下了一个刚满三个月的女儿。哥哥为了拯救外甥女而拒绝生育,压断脊梁将遗孤打造成“贵族干金”。就在这时爆出惊天悬案;小女孩子竟不是歌星妹妹的亲生孩子!  相似文献   

10.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11.
把“老师”说成“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3岁半男孩童童说出的话,别人怎么也听不懂。童童的妈妈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学习外语过早,导致出现了“大舌头”现象。孩子学外语不是越早越好吗,怎么会因此变成“大舌头”呢?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赏识孩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多数老师对许多学生的两学期评语一直唱着一成不变的“高”“中”“低”调子,把成长中的孩子毫无顾忌地用老眼光框在了一年又一年的白纸上,由此以来“鉴定评语”也就要么成了“喜报”,而掩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无从找到自己的新起点;要么成了“控状”,而抹煞了孩子努力后的闪亮点,让学生怯懦、家长灰心。  相似文献   

14.
人们经常会在一些城市的大街上听到“买[xai35]子”“卖[xai35]子”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从语音上听起来“[xai35]子”只能让人想到“孩子”,难道在这些地方孩子也能被光明正大的买卖吗?其实,“[xai35]子”并不是“孩子”而是“鞋子”。在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北京长大的孩子,“街坊”和“对门儿”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 我家对门儿住着两家人。西院里住着董大爷,东院里住着胡大爷,胡大爷家里有九个孩子,其中的老五名叫胡德平,是男孩,而且和我同岁。一起生一起长,我们俩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一直都叫他老德子!  相似文献   

16.
陈敏敏 《中学科技》2009,(10):34-34
贵刊2009年第6期刊登的“母子寻呼机”很有趣,而且样子也很可爱。我由此想到,可以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安全保障。比如,可以把“母子寻呼机”的子机设计成别针、发夹这类可以随身携带的小东西。另外,母机上只有报警灯,如果孩子离开安全距离,即使报警灯报警,父母也无法从母机上获取孩子现在的信息来找到他。所以应该增加显示屏,显示子机的位置信息,这样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17.
据我省一项调查表明,三成“留守孩子”成绩较差,五成存在心理障碍,未成年罪犯中“留守孩子”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地方,但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家庭只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站。如果我们把家庭营造成了一个孩子离不开的地方,它就成了“温室家庭”;如果我们把孩子塑造成了一个离不开家的人,他就成了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当然,家庭的小气候可以比社会温暖一些。它应该是个避风港。这对未成年人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保护,把孩子一下子放到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去,那是危险和不允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家庭温室”事出有因,而且颇有道理。问题是,第一,“家庭温室”的温度不可高出学校和社会太多,否则孩子…  相似文献   

19.
“神童”一词本身就带有不可逾越的孤独性。简简单单两个字,轻易地将年少的孩童隔绝子大众之外,成了超脱凡愚的代称。而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如何,他都仅仅是一个孩子。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些过人之天赋。但要顺利登顶。因为万众瞩目的缘故,可能比常人的路还要艰难曲折。牛牛是毋庸置疑的神童,这个称号让他同时拥有了掌声和寂寞。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北京长大的孩子,“街坊”和“对门儿”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儿。 我家对门儿住着两家人。西院里住着董大爷,东院住着胡大爷。胡大爷和胡大妈家里有九个孩子,其中老五名叫胡德平,是男孩而且和我同岁。一起生一起长,我们俩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一直都叫他老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