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腾讯专栏《今日话题》对雾霾议题的议程设置与内容框架分析为例,探讨网络媒体对环保类公众议题建构具有的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发现,《今日话题》保持了对雾霾议题的持续关注,从"引导受众想什么"到关注"受众想知道什么"以及"受众在想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应该还知道什么",该栏目在报道框架上,以追求理性、客观为主,强调理性思维,践行深度挖掘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日报》对于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建构,并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形势,维护自身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4.
张扬 《新闻记者》2014,(1):88-92
本文以雾霾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比较《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从基本框架构建特点、新闻框架类目构建特点、二维框架类目构建特点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我国三地对于雾霾报道的框架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徐琦 《中国记者》2014,(2):96-97
2013年5月媒体曝光"湖南镉米事件",让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聚焦,再一次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本刊一直持续关注"三农"方面的报道,本期特约《中国环境报》资深记者思考那些与农业相关的食品安全报道。  相似文献   

7.
李师荀 《新闻世界》2014,(7):243-245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屡屡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通过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中关于西安雾霾天气报道研究发现,在竞争的媒介场域与话语平台中,就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而言,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对现实进行了合法性的话语修饰,扮演了现实化妆师的角色,缺少政策的反思,缺少忧患意识,进而反思媒体雾霾新闻生产中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人民日报》2006年至2013年8年间雾霾报道的171个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流报纸对雾霾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而且呈现方式多元化,报道内容注重理性和建设性,巧妙地强化舆论引导,政治化倾向明显,人文关怀匮乏。本文进而认为,要完善雾霾的新闻框架,仍需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具体改进。  相似文献   

10.
李天军 《当代传播》2004,(4):100-101
办得好的财经类报纸,读者在版面上能够迅速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跳动。  相似文献   

11.
行业报是这次治理的重点对象,被推出婆婆家门的小媳妇怎样经营好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相似文献   

12.
李启科,现任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社长,大校军衔,高级编辑,专业技术 4级,新闻工作生涯 32年。   李启科曾先后用过两个座右铭, 45岁以前是“勤能补拙”, 45岁以后是“知足常乐”。   “勤奋”二字是李启科在新闻工作中有所作为的本钱。 1968年 3月,他从四川省 (现为重庆市 )忠县小学教师的岗位上携笔从戎,入伍刚 3个月就进了团报道组。 1971年 9月,他提升干部不到 2年,便以突出的报道成绩被调入解放军报驻武汉军区记者站当记者,一干就是 13年。 1984年底,他被破格提升为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副社长; 1985年 8月,武汉军区合并到…  相似文献   

13.
14.
罗洁馨 《新闻世界》2014,(9):252-253
本文以北京2013年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聚焦雾霾报道在提升我国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贺 《新闻世界》2011,(8):242-243
对于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华文传媒在报道时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它的作用?本文聚焦《侨报》对2011年春节的报道,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侨报》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基本框架,总结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框架上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梦龙 《新闻世界》2014,(7):257-259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7.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的一个热点。因而,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新闻媒介。比如关于生态文明传播里的主要媒介形态;关于新闻媒介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功能作用。然后阐释了中国环境报人物报道的特点。比如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讴歌正面典型,引导舆论,让公众参与,践行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9.
章琴丽 《东南传播》2011,(4):121-123
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能够寻找出其背后的社会意识.21世纪初,创业在中国成为一种现象.本文将以2000--2009年<人民日报>创业报道为文本,试图提炼出我国主流报纸对于创业议题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而探究媒体所构建框架与现实框架、政府框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媒体框架反映出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20.
黄昆仑 《湖北档案》2005,(11):40-41
“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 武昌起义前夕,有一张革命党人创办的报纸不遗余力地为推翻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鼓与呼”。它虽然仅仅发行了三个月即被查封,但它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无可估量的。这张报纸就是名的《大江报》。首的两句诗,是名报人胡石庵对它的赞誉。[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