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说:“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西方教育把培养人的习惯看得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由此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塞罗语)。“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爱的艺术》)。“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亚历山大大帝的丰功伟绩》)。“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习惯”(爱经克泰德《残篇集》)。所有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成功和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3.
朱伯勇 《现代语文》2006,(10):92-93
《懒惰的智慧》是语新课标语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单元)的一篇章,在这个单元里,编选了《纪念白求思》、《谈语言》、《最苦与最乐》、《懒惰的智慧》四篇章,体现了编“体组元”的编排思路。但笔在教学《懒惰的智慧》过程中对编选择这样的章进入教材感到非常困惑,现提出质疑,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陈贤 《现代语文》2006,(10):20-21
南宋词人史达祖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历代词论家对史达祖其人其词的评价很不一致,毁誉参半,意见纷繁,有些观点还是根本对立的。请看:毛晋《梅溪词跋》:“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今读其全集,如‘醉玉生香’‘柳发梳月’等语,则‘柳昏花暝’之句,又不足多矣。”《白雨斋词话》又卷五:“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章,可以并传不朽。”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同源字论》一指出:“《说》‘左,手相左助也。’‘右,手口相助也。’段注:‘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这样讲‘左’‘右’的本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认真阅读课,理解下列语句含义:‘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此,同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12.
何环永 《甘肃教育》2003,(12):25-2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有袁宏道《满井游记》一文,“阅读提示”中对该文的诠释是:“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表达了一个‘城居者’整个冬天‘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笔者熟读全文后,思忖再三,觉得其中“表达欢快心情”之说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一年级语实验教材第18课《做什么事最快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便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最后明白了做什么事最快乐。这篇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王本书 《历史学习》2001,(12):36-36
在天津历史教学社组织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同步练习册中,根据教材所列《威斯敏斯特法》部份资料而设计了一道材料解析题,即第18页第四大题,编在答案中对材料中的第二问“如何理解‘均不得因它们与英国法律或联合王国……法令规定……相抵触而无效……’一段,谈谈你的认识”,是这样回答的:“自治领议会所通过的任何法律均不得与英国法律‘相抵触’,体现了威斯敏斯特法所承认的自治领独立地位和法律上与英国平等,是有条件的。”我认为这样的回答值得商榷,理由是:  相似文献   

15.
人是靠思想站立着的。 读了《何炳章教育文选》一、二、三卷(以下简称《文选》),深深地被跳动在字里行间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思想所吸引、所打动,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执着的求索精神、深沉的教育情结,更是令人沉思,催人奋进。在《文选》三卷的开篇中,何炳章将其教育思想总结为“教育功能上的‘教育动力’论”“教育特质上的‘累积效应’论”“教育意义上的‘自育自学’论”“课堂教学上的‘结构改革’论”等等一共十二论。  相似文献   

16.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选择的语教材往往是自考的《大学语》的教材,或是成人高考的《大学语》,也有的院校用的是其他版本的《大学语》,各类《大学语》内容大同小异。一般按照体可分五个部分:议论、记叙、说明、诗词曲赋、小说。本教材特别注重了知识的归纳整理,凝结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等现代教育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阿房宫赋》一对其中的“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句作了这样的注解:“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8.
徐同林 《现代语文》2006,(4):121-124
语能给我们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尤其在此讲求实用、实惠、实在,盛行功利的当今。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悖论——语“无用”,“难学”,“无效”,所以就不必学,自然也就不用教了。学生不学——老师难教——校领导也就认为大学语课(中小学必修,且不详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了。大学语的逐步边缘化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甚至焦虑与讨论。(参见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走向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日;刘擎《中国大学语正处于“紧急状态”》,《新京报》2005年11月2日: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新京报》2005年11月3日;刘成友《从大学语到大学人》,《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相似文献   

1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20.
据《长江日报》披露:“目前在商品房销售市场上,开发商往往故意混淆‘定金’、‘订金’、‘预付款’、‘押金’等概念,使得购房者‘吃哑巴亏’。”《羊城晚报》也刊登了《定金与订金》一文,说赖某计划在某小区买套新房,付定金5000元,后觉得位置偏出行不便,决定退房,于是到售楼部欲索回定金。不料刚说明来意,售楼小姐即笑道:“不能退的!因为合同上写明是定金。如果是订金,还能退给你。”就这样,5000元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