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新闻干事王济民从事报道工作11年来,先后42次获奖。例如——1989年,他采写的《捍卫法制尊严和共和国卫士ler文,发表在全国13家报刊上,在全国“神州之光”征文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1990年,他采写的《站在两个制高点上》、《前方后方共保平安》两篇稿,在亚运征文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1993年,他采写的《为人民服务诞生记》在全国几家报刊发表后,在全国范围举办的“毛泽东;永恒的话题”征文中荣获一等奖……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时间能获得这么多的奖?笔者采访这位年轻警官时,他说啥也不肯谈自己,笔者只好通过…  相似文献   

2.
1989年《光明日报》主办了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比赛,我采写的《八旬老汉修桥记》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二等奖,一些同志、朋友纷纷向我表示祝贺,还让我谈谈采写经过。我的写作底子不厚,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把采写的前后情况向同志们介绍一下。那还是1986年的事。当时我在邻居刘耀民家闲聊(他是造纸厂锅炉工),听说有一位80岁的老头去他们厂买钢筋,要修一座石桥。当时社会风气正盛行往“钱”看,有些人劝老头,少扯这个事。我感  相似文献   

3.
何冲 《中国档案》2007,(2):58-59
2006年5月23日,对于宁夏吴忠市档案局回族青年档案工作者何堃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天,他与笔者联合采写的新闻作品《歌声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捧回了全国征文大奖,这是继他前两届参加全国征文获奖的又一次大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堃同志在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4.
我自1985年以来.年年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杂志.10多年中.100多期刊物.文章篇篇必读,使我从写稿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1985年,我还在读高中,就报名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每月按时收到《新闻知识》杂志,我边学知识.边试着动笔写作.到1988年就在省级报刊、电台、县广播站发稿380余篇.被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1990年.采写的《八扇沟ic年建房没占耕地》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土地管理局联合举办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鼓励奖.1995年采写的《关心教育的好代表》获商洛地区人大好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司法部法制宣传司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六家新闻单位联合开展的“12·4”全国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征文活动中,我采写的刊登在200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上的作品《法律,改变了我的命运》征文,荣获本届征文大赛一等奖。国家司法部还为我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在此次征文活动中,全国共收到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南省新野县棉织厂葛磊同志来信向编辑部报告,在1989年由《中国纺织报》举办的“80年代劳模风采”有奖征文中,由他执笔撰写的报告文学《旋转在广阔的人生舞台》名列榜首,获得这次征文的一等奖。他写道,“饮水思源,总想起我的好老师《新闻与写作》。”他觉得,《新闻与写作》内容丰富,栏目众多,文章通俗易懂,使人越读越爱读,好似“醍醐灌顶”,回味无穷。他采写的稿件由原来每年10多篇,到1989年增至50多篇,并被《中国经营报》等  相似文献   

7.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11日,《常州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同天刊登了我和朱曙光同志合作采写的《枪战,即将发生》一文,此稿获得了新华日报当年首次举办的“洪泽湖杯现场新闻大赛”二等奖,同年还获得《人民警察》杂志社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我在现场’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9.
安华天生聪颖、潇洒。他能歌善舞。书法、绘画也不乏功底。最潇洒的还是他的文笔。就说在陆院的10个月中,他在人民日报就上稿20多篇,军区《前卫报》头条就有4个.他采写的《望盛河畔喜与忧》获人民日报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一等奖,……一个月之内他两次北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安华在部队干过报务员、放映员。说起他写稿还有一段传奇: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书养 《今传媒》2005,(5):16-17
自从我采写了《孙武胜,讨工钱讨得出了名》之后,孙武胜就一直被众多媒体持续关注着,就连中央电视台对他都进行过十几次的采访报道。我也因采写此稿获得陕西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特别报道奖、全国省级都市报一等奖。我与孙武胜的“双赢”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有人问我是怎么发现孙武胜的,我说,我发现孙武胜是因为他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12.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把英雄精神发扬光大》,刊登在2001年8月28日《解放军报》的“生活与修养”版上,并作为《我在党旗下》征文的压轴篇,是我预想不到的。我深感编辑看文不看人,从中受到很大教益。 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上小学三年级起,就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杜凤瑞纪念馆,参观瞻仰。可以说,我这个黄毛丫头是读着英雄的故事长成了大姑娘的。去年暑假期间,自从听了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哥哥杜凤嘉爷爷的演讲之后,又经过认真的采访,我把脑海里积存的一个个特写镜头,用一根“我为英雄添…  相似文献   

14.
一、离开淮阴去淮安1946年元旦刚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对我说:“盐阜地委要调你回去编大众报。”在1945春,王阑西同志调我到《盐阜大众》报,当时我对他说:“我只读过几年私塾,没上过洋学堂,干不了。”他说:“送你去建大学习,学了你就会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建阳县荡东打游击的生活,去安徽淮南旧铺镇,进新四军军部办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原定进新闻系,后因学员不多,乃成立一个新闻队,合并列文教系学习。当时,文教系共有三个队,全由盐阜区去的三个“土包子”当队长,这就是:教育队队长季万(建阳县的),文艺队队长  相似文献   

15.
第8届新闻函授开学不久,学员吴定新随部队执行演习任务,往返3个月。第二季度他才开始读书写作。就像行军掉了队的战士,他抖擞精神加快步伐赶队。他是战士报道员。几个月下来,他憋足劲儿,一气写了70多篇新闻。除了一篇152个字的短新闻在《人民前线》见了报以外,其余的大量习作,大都“泥牛入海”无消息。习作变成了铅字,按说应当高兴。可是,吴定新兴奋不起来。他不满足,不气馁,不服输。8月初,他整理了19篇消息、8篇通讯、2篇言论,寄给教务处。目的并不是企图通过函授中心传递稿件“曲线见报”。正像他在来信中说的那样,“我的愿…  相似文献   

16.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7.
回顾自己20年的新闻实践,越发感到要保证采写稿件的真实,要有“绝知此事须躬行”的精神。在这方面,我是尝到过苦辣酸甜的。记得我刚到乡广播站做编辑正作不久,有一次,到一个生产大队采写“团结”用水的稿件。大队的一个同志介绍,这个大队的6队和7队曾因稻田用水发生过纠纷。我没有到6队和7队去做详细了解,就将这个情节写进了稿子里。结果,稿子在乡广播站播出后,6队队长找上门来,质问我  相似文献   

18.
我采写的人物特写《“关大侠”》,去年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中荣获三等奖,这篇特写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并收入《“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在此之前,报道郑州市治安大队反扒窃“神警”关福昌的文章已发过不少,还有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关大侠”》见报后,一些读者反映,这篇特写虽不足两千字,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上万字的报告文学相比,另具特色。我通过《“关大侠”》的采写,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激情,才能写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9.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