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报纸,都是立足都市服务于市民大众的生活类报纸。服务新闻越来越受到各家都市报的高度重视。都市报如何打好这张服务牌?这是值得都市报的服务新闻采编人员  相似文献   

2.
王振宇 《现代传播》2015,(3):154-155
"共变"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1当下而言,这种语言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集中地体现在信息技术给传播环境带来的变革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突出的言语特征。一、微博传播特征首先,微博传播主体显现群体性特征。"在某些既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他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2勒  相似文献   

3.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文化新闻的发展能够为促进城市生活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帮助。都市报文化新闻的发展主要和文化新闻以及都市报相关,是影响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讨论新形势下都市文化新闻创新,为促进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都市报报的同质化一般是指同一城市的几家都市报的定位、风格、受众定位以及版面、编排手法、价值标准、新闻内容等方面都趋同的现象.<'①>我国新闻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近10年.之前对北京、广州、成都、武汉、重庆、江西等地同城都市撤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本文感兴趣的地方在于,现在这一现象是否依然存在?如果存在的话,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同质化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果不存在的话,上海的经验义能给我们哪些借鉴?为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五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作为规整资料的工具手段,分析其受众定位、版面风格,尤其是同质化的典型外现:新闻内容重合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对现有新传媒管理制与都市报同质化现象、报业竞争与同质化的关系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马川 《新闻知识》2003,(6):48-49
社会新闻主打还是经济新闻主打? 大约从1996年开始,全国出现了“都市报热”。都市类报纸的迅速发展很快取代了晚报类报纸的垄断地位。都市类  相似文献   

7.
要办好一张都市生活报,不光要在文字内容、版式质量、发行渠道、广告经营上有整套的成熟思路,还要有现代办报的图片理念。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图片作用,尤其是新闻图片的作用,已摆在都市类报纸空前重要的位置。但是,都市报怎样策划和使用图片新闻,在国内鲜有专门的研究。这里,就此结合自己从事都市报新闻摄影的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闻策划提高党报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义 《新闻知识》2001,(8):20-21
近年来,报业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地方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尤其是新生的都市报、晨报、早报、商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变着法子争夺读者、争夺市场,这些报纸抢新闻的意识更浓,新闻的触角更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新闻竞争 ?我认为,新闻策划不失为党报进行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于新闻策划,首先应该搞清楚其一不是策划新闻,其二不是新闻事实的策划,这里讲的新闻策划应当是新闻报道的策划。众所周知,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新闻规律,任何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能违背。那种新闻媒…  相似文献   

9.
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莺 《当代传播》2001,(4):85-86
9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业市场继“晚报热”之后,又兴起了“都市报热浪”。何为都市报?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文化新闻成为继社会、娱乐、体育、经济、民生热点新闻之后的都市新闻业务的新亮点.文化在报纸上所占有的分量不再只是副刊约稿、文章连载,而是记者采写回来的鲜活生动的文化新闻.在"拼抢"资源和读者的新闻战场上,都市报文化报道应该拥有怎样的市民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全国省级媒体中第一家创办地方版的报纸,2003年7、8月<燕赵都市报>分别在省会和冀东地区创办了<都市时讯>和<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两个地方版随都市报在省会和冀东一起发行,为两地百姓量身订做新闻信息与资讯,力求成为"都市新闻总汇,社区资讯大全".  相似文献   

12.
一、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头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  相似文献   

13.
田梅 《传媒观察》2005,(7):30-3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都市市民为核心、主要从市民需求和都市生活本身挖掘信息来源的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城市报纸零售和广告市场的重要力量。都市报的发展之路充满变革,从内容定位看,现今有两种模式比较流行:一是单一大众定位,即通过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主要需求提升发行量,“实用新闻”、“民生新闻”均是这类定位思路的代表;二是多个细分市场定位,也就是报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细分群体提供专门化的内容,通过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要间接地实现发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都市类报纸之成为一个群体是最近几年的事,到现在,光是省报办的都市类报纸的日发行总量就超过了1500万份,并且出现了《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等超百万份发行量的报纸。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时代,以社会新闻起家的都市报将以怎样的战略设计赢得新的竞争?他们几乎同时以不同的方式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经济新闻,用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报纸的话语解释经济。因此,本期视点聚焦于“经济报道另解”。  相似文献   

15.
甘逊 《今传媒》2003,(3):40-41
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的深入发展,都市报数量急剧上升,已经成为中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城市居民,以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为关注点,主打社会新闻牌,一般文字比较通俗,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适应市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众所周知,评论是报纸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另一种基本的形式,它理所当然应是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都市报发展的现状而言,都市报评论有以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舆论影响力的新突破?结合几年来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具体到舆论监督报道,笔者认为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求曝光率,但求影响力! 放眼重磅新闻 半岛都市报从1999年创刊,现在发展为世界排名前五十的都市类生活报纸,其中舆论监督报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半岛都市报起家的拿手戏,正是报纸一直敢于说真话,才得到岛城百姓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7.
都市报与都市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中国大地上崛起了一群都市报,其数量之多,来势之猛,甚为罕见。由此而形成的“都市报现象”亦为世人所关注。都市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报纸呢?对其解释意见不一,但至目前为止已从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跨城市、区域性的综合性报纸。它以独特的办报艺术将实用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时效性、中间性融为一体,兼日报与晚报的诸种特色赢得受众青睐而称雄天下。都市报是现代都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现代都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它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建设应发挥哪些作用?都市报人又…  相似文献   

18.
在都市报十余年的崛起和发展过程中,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都市报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开发仍然较为薄弱.都市类媒体需要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国际新闻队伍,拓展报道领域,增加稿件来源的多样性,实现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 《中国记者》2012,(10):106-107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都市类报纸如何求新图变?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升级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带着这样的命题,8月28日至9月2日,来自全国35家省级晚报(都市报)的总编辑和4家门户网站的负责人,在贵州贵阳参加了第17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特别是2007年,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觉醒,读者对财经报道的渴求爆增,继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服务新闻之后,财经报道已成为都市报、特别是地市级都市报竞争的新战区,由附属产品变成了主打产品之一。竞争态势宁波市内有3张都市生活类报纸,其中两张以财经报道为特色。但在2007年以前,3家都市报并没有在财经报道领域展开拼杀,倒是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服务新闻等方面比拼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