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期,“公”说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说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看“公”说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秦汉隋唐现象”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从古以来,许多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对秦、汉、隋、唐的历史结局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秦汉隋唐现象”有帮助,但尚不深入。深入而言,“秦汉隋唐现象”的产生其实主要受四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四是秦、隋速亡的现实冲击与汉、唐统治集团史学自觉的双重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汉隋唐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内容要求”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部分指出:“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焚书坑儒”作为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是回答秦朝灭亡原因时常涉及的一个考点,新、旧版本教科书中都对其作了相应的通俗性表述。兹列举课本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说:“郡县制是秦汉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可能有不少学生会据此认为郡县制是秦朝首创的,其实不然。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2页说“郡县制已见于春秋”,并列举材料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民族和国家都属历史范畴,“中国”主要是自秦汉以来多民族与国家间矛盾、融合、同化所形成的。“中国”的内含和外延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内部的民族与政权间的联系不仅有通婚、互市,也有征伐和劫掠。文明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同化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文献”,汉、宋学者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秦汉以后,“献”又渐失,而学者之释解纷纭。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光电声技术的日益普及,对“文献”的释义也更为科学。即“文献是指使用语言文字记录于各种载体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并作用于中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士”在先秦是“游士”,在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这种变化,除了有大一统政局建立的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主观原因,即一种全新的生命理念、全新的精神风貌注入先秦士人风气的体内,从而基本上影响了秦汉以后的士人风气,变革了秦汉以后的士人风貌,而屈原正是这种士风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轻车”、“骑士”、“材官”、“楼船”是秦汉时期的四大兵种。“轻车”即率兵,“骑士”即骑兵,“材官”为步兵,“楼船”为水兵。由于车战已衰落,秦汉时期,车兵的数量越来越少,一般情况下与步兵合编。骑兵和水兵依靠马政和造船业的发展,数量也有限。因此,秦汉时期步兵为作战主力,人数也最多。当时的步兵又分轻装步兵、重装步兵和弓弯兵数种。从地域看,秦汉时期,骑兵多在北方陇西、金城、河东、上党一线;步兵和车兵主要布防于中原及巴蜀一带;水兵多出在江淮以南地区。西汉以后,官府致力于造船业,所建楼船高十余文,有三、四…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对《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的注解是:“令人伤心的是从秦汉宫殿的遗址经过。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此注值得斟酌。就诗句“伤心秦汉经行处”本身而言,“经行”的主语是“秦汉”,“秦汉经行处”在句中作“伤心”的宾语。若依照教材的注解,“伤心”的  相似文献   

11.
1.第(1)问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参考答案表述欠妥。第(1)问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参考答案是“从分散走向整合”。分散是指缺乏联系。一提起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我们想到的是,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从此,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这里用“分散”一词是可以的。而材料一所说的“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固然指民族间彼此隔绝,但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则显然是指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统一与整合是有差别的,整合是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这里的统一则是指归于一致。答案用“从多样化走向统一”表述才比较恰当。这样,与教材的表述也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论述秦汉文化的特点时有这样一段话:“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P47)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是秦汉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而第37题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从多样化走向统一这一变化。当然,在统一前提下,秦汉文化的多样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也谈“伤心秦汉经行处”江苏常州市一中 杜秉庄《语文学习》1994年12月号发表了陈静娟女士《“伤心秦汉经行处”别解》一文,认为初中语文第五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注为“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的遗址。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是不对的,应重新解释为“令人伤...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师专学报》2011,(2):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师专学报》2012,(6):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及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师专学报》2012,(1):F0003-F0003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师专学报》2011,(3):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师专学报》2012,(3):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师专学报》2012,(2):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师专学报》2014,(4):F0003-F0003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师专学报》2012,(5):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