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轻声读课文,看看自己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自己读读课文,我想读了课文之后,你们内心一定会有不一般的感受,找出能给你带来强烈感受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自己读一读,看看哪些写法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近日,师专附小三位语文教师以三种方式上了同一篇名为《特殊的葬礼》的课文,自然、纯正、真实,是三节课留给记者的最强烈感受。没有过分绚  相似文献   

2.
一、用有个性的朗读 ,为学生创设情感的氛围1 同学们 ,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妈妈”这个词?2 交代任务 :这节课 ,我们就带着这样亲切、深情、甜美的感受 ,学习“妈妈的爱”这首诗 ,我们不但要用情地读好它 ,更应把“妈妈的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二、用真实的体验 ,感悟诗歌的内涵1 请大家读读课文 ,看看诗中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2 小组内先交流一下 ,你们可以说说你们的感受 ,也可以读读表达你的感受。3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1)第一节诗使学生感动的汇报。①让学生具体说诗中哪些语句使自己感动了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实践《语课程标准》关于“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新理念时,不少阅读课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连课都还读得结结巴巴,动辄就来一个体验性的问题.诸如: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或请在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最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还有的,课都没读上几遍,就要你把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就是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4.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 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老师指导学生一遍遍读书,就像燕子妈妈鼓励小燕子一次次认真观察茄子和冬瓜一样,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懂课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认真”的好处,把学文和悟理统一起来。一、例行的“金话筒”节目,说说“找春天”的收获。老师在评价中有意识地渗透认真观察收获大的认识。(照应课的结尾)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略)三、学习课文。1郾听老师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反馈学生听的能力以及对课文的初步理解。)2郾引导:大家听到的有很大不同,理解得还不够。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自己读课文,谈发现。3…  相似文献   

6.
之一:“不提问怎么读呢”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的部分实录。师: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生:珍珍很孝敬妈妈。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她不去春游了。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还有一些老师的问题: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蕴含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多难为孩…  相似文献   

7.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出示:富有———贫穷聪明———愚笨健全———残疾大方———吝啬美丽———丑陋年轻———衰老师:谁来读一读?(一生站起来响亮地读出来。)师:同学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发现什么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想象“美”二、理解朗读,感受“美”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2.学生自由读诗,画一画诗的节奏,讲一讲自己对诗的理解,议一议诗中的孩子想干什么?3.指导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第一段:①谁能读出“快活”来?②大家听后感到“快活”了么?那小树在冬天里又该怎样读呢?③谁能既读出“快活”又读出小树的“可怜”呢?(教师适时评价:你读得真棒,老师好像听见小树在叹息,又好像听到…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只有科学地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亲身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才能把课上得精彩出众。找趣事感受稀奇建构形象师:朋友在一块总有说不完的话,就请你们把闰土和"我"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你能从闰土和我的对话当中读出哪些有意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参加了县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听评课活动,参赛的16名教师都是各镇层层选拔的优秀选手。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赛课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  相似文献   

1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说明“读”的有效性。学生只要把课读熟读透,课中的知、情、意、景就会随“读”潜入心。但弱智儿童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读的能力较差,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的能力低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技巧,把“读”的训练搞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带着兴趣读,带着思想情感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在读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划山你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哪位同学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请你读一读。 (生读)  相似文献   

13.
一 句式辅助,读好节奏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字正腔圆,平翘舌分得很清楚。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生再读注意了五言诗“二一二式”的节奏)师:像这样自己练习摇头晃脑、有节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14.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读读下面这篇读《后感(文略),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读了这组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你一定很有感想吧!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换看一看,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春之灵     
今天学《笋芽儿》。读了课文后,我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为孩子作个示范:“我特别喜欢‘钻’字。从这个字我可以想象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样子,还能体会到笋芽儿急切想看看美丽世界的心情。你们能不能像课文一样,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赋予动作、表情?”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自己读一读。(生自读生字,师指导读音。出示:“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读)特别指导“供”的读音)(出示:净角脾气)师:谁来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8课《借生日》。师:(导入)同学们,你们会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吗?生:会唱。(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高声齐唱)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生日很感兴趣,都会唱这首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借生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将生字多读几遍。(学生开始读课文,基本上是以齐读的形式进行的,能在书中“画出生字”的少。然后老师又要求学生俩人一组互相读一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学生时有将生字读错、将句子读断的现象)反思这是一则典型的“学生主体式”…  相似文献   

18.
教后反思,追求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学教育》2008,(2):50-5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课的优秀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他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讲析课”,是以串问串讲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只需结合教师暗示的答案说一说.在已知层面及教师限定的时间内议一议,按教师的需求适时象征性地读一读这种课堂。所谓“读书课”,就是把朗读和默读作为重要的训练目标,在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中的朗读和默读被当作感受与理解、欣赏与评价语言文字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从中掌握自读方法,会读并且乐读。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在充分感受穷人的贫苦与不幸基础上,感受穷人精神的不穷苦。2.学习作者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写法并尝试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一读课题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大家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第一次读题,不求有情感,只为与后面的读题形成对比,对比出学生的情感起伏。同时,课前读题始终带着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