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8,(2):73-81
本研究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通过聚焦平台媒介——电子游戏产业的"平台化"与游戏玩工在平台经济中"劳动化"过程来揭示以平台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流通形式具有平台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剥削特征。研究认为平台媒介通过对娱乐休闲活动的劳动化来获取巨大的数字劳动剩余价值,其生产与剥削依托平台对社会实践的集聚以及平台对信息数据、社交关系等新兴资源的垄断而实现,形成了以数据为资源,以"数字劳动"为生产力,以及以互联网"价值网"为结构的新的利益循环网络模式。平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平台的嵌套平台层次结构优势深刻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劳动结构与价值增值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产资料成为劳动群众的异已力量,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工人创造的一部分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们被资本家所独占,成为剥削工人阶级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但由于它们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国有制的生产资料是资本家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这种生产资料对工人阶  相似文献   

3.
赵敏  徐瑶  蔡绍雨 《大观周刊》2012,(20):41-41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资产阶级的选举,实际上是富人之间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机构与广告商共同的目标是通过受众最大化来获取经济效益,女性作为特殊的受众群体,承受着来自传媒机构和广告商的双重剥削,而且接连两次给广告商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女性形象所受到的双重剥削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众传媒使她们在男权话语社会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地位。女性落入消费与被消费的双重身份境地,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双重牺牲者。  相似文献   

5.
王丽敏 《大观周刊》2011,(50):226-22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剩余价值就是超过工人自身工资的那部分,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道德立场也是决定在个体单位中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道德立场影响下的劳力资料投入及工作时间也影响着剩余价值的多少。无产阶级是市民社会中感受异化最深的阶级,处于矛盾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6.
赵丝柳 《大观周刊》2011,(32):21-21
马克思的劳动并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被剥削现象的揭露,其产生的原因是私有制造成的人与劳动工具相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旧式分工”。劳动异化理论在现阶段还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现代人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自由而全面的程度,这是由于社会“板层结构”和发展的主客体相对立等条件的制约,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一切发展都应以人的发展为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1977,(3)
资本主义富农、半封建富农(第13页)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活动资本和较好的生产工具,依靠或主要依靠剥削雇工为主。富农又可分为半封建富农和资本主义富农两类。凡出租土地超过自耕和雇人耕种的,称半封建富农或半地主式富农。凡依靠或主要依靠雇工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称资本主义富农。资本主义富农还包括佃富农,他们租入大部或全部土地,有较好的生产工具和较多的活动资本,自己虽也参加劳动,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主,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  相似文献   

8.
刘建一  李丹阳 《档案与史学》2011,(7):F0003-F000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据档案记载,自1918年以来,苏俄和共产国际就不断派遣人员来华,并利用一些进步俄侨为苏俄服务。他们在中国进行了情报、联络、宣传鼓动和组织活动,号召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反日)、资本主义剥削和本国反动政府的统治,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9.
尤瀚 《大观周刊》2012,(23):86-86
众所周知,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然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还存在剥削?如果存在那么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逻辑本身内含了剥削的存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所以无法否认剥削的存在。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志,正确对待剥削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2009年5月7日是金华解放60周年大喜之日.60年前,金华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了压迫和剥削,从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2.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呈现出甘愿劳动的异化形态,强制的外力剥削转化为主动的自我剥削。女性的数字健身实践不仅是服务于平台资本增值的数字劳动,而且是一种积极参与、自愿付出的甘愿劳动。文章以“帕梅拉女孩”这一健身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其甘愿劳动的过程及结果。研究发现,自由、自信的新女性气质激励“帕梅拉女孩”自愿追求外在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精神的自信,在量化自我、自我书写以及关系性凝视的数字技术支撑下,她们试图优化自我,但无止境的甘愿劳动同时也在剥削自我,为平台资本的无限增殖贡献力量。数字资本、性别、劳动交织下的女性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存处境,健康、生命经验被简化为客观的生物学数据,自信崇拜所导致的内在暴力掩盖了关于结构性问题的根本反思。  相似文献   

13.
曾全声 《大观周刊》2011,(33):128-128
本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理论背繁,及其主要思想,重点阐述消费的符号层面的含义,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符号统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1):44-51
《在云端》作为莫斯可的新著集中批判了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技术神话。他试图证明,在任何技术神话的背后,都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在主导与选择。云计算不仅没有弱化统治,反而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中生成了一种叫做监控资本主义的新统治方式,从而加强了权力对社会的控制。然而莫斯可的技术观与传播政治经济的视角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中蕴含的常识性观点严重影响了他思想的深度,也进一步证明了他对技术本体的理解缺乏主见。  相似文献   

15.
黄笑 《大观周刊》2012,(39):82-82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伟大发现,是我们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理论依据,也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恩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可以参与资源分配,除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严重的剥削现象,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的看待我国的剥削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使报纸成为资本主义企业”(列宁)“商业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体。资产阶级报纸随着本国资本主义之进入垄断阶段也开始了自己的兼并、集中的垄断化过程。资本主义国家报业的垄断化是一个国际现象。垄断报业形成的原因:垄断资本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要求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实行控制。列宁指出:“垄断既然已经形成了而且操纵着几十亿资本,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时大众传媒领域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加以揭示和批评,主要就大众传媒对传统男性统治的"权力"关系体系的再现,以及大众传媒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价值的物化进行分析,笔者以为应当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歧视的建构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释了统治欧洲文坛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学形式——史诗和戏剧与女性相疏离的本质所在。时代的变迁,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群。种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合力促成了女性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兵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是辛亥革命后社会阶级矛盾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兵变,除袁世凯阴谋制造的北京兵变外,主要是:革命党人运动军队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各地士兵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暴动;无政府党人鼓吹的所谓“军队革命运动”等等。这些兵变,是我们研究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史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据北洋政府陆军部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分述如下: 一、革命党人联络会党运动军队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20.
刘国强  粟晖钦 《当代传播》2022,(1):56-61,66
全球不稳定劳工的涌现与资本主义新危机的起伏,使得“重返马克思”成为当下西方学界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此种研究视角下,社交媒体被描述为充满剥削的“无墙工厂”,而粉丝则被视为被资本压榨的“数字劳工”。本文以微博“控评”为案例,从受众劳动、商品化、情感异化三个维度管窥和反思西方“数字劳动”等术语在理论旅行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契合度与合理性问题。研究认为,尽管数字劳动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粉丝研究视野,并有效避免权力结构与不公问题滑落到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外,但由于缺乏对本土化情境适用问题的考量,忽视作为具体个体的粉丝主体性意识、情感的复杂结构以及社会性互动的深层意义,对新媒体时代作为亚文化社群的粉都与资本、偶像、国家之间的张力关系也缺乏深入考察,因此,将粉丝简单地定性为数字劳工并不十分令人信服。本文跳脱剥削范式与结构主义的窠臼,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化时代粉丝平台及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