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的超越发展是一种追求.正确认识高校超越发展的含义和价值,明确实现超越发展的条件,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理念.理念是高校精神的体现,引导高校的发展.我国高校只有坚持服务替代、去行政化、个性发展、职业精神、长期发展、规范发展和全员发展等理念,才能实现超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提出共产主又社会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两方面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包含人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要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  相似文献   

3.
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其科学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坚持高水平的发展定位,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中的关系,从而实现学校又好又快、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并切实在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管理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近年来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展哲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出现了专业化、个性化、边缘化研究趋向,发展哲学研究不断向深度推进.学界就发展哲学的内涵、学科性质、理论贡献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同时发展哲学也存在着研究瓶颈:缺乏对发展的理论前提反思,发展哲学与其他发展理论划界不清,缺乏实证视阈,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使发展哲学研究处于无根状态和找不到新的出口.因此述评近年来发展哲学研究具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发展是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当今社会的学生发展,应包括个体性发展、群体性发展和精神性发展三个层面.与学生发展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表现为认识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校生活,具体表现为使学校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有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指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正常、健全、自由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和谐发展”很少有人提.个体的“一技之长”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人的“一技之长”,又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体的特殊性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人的特殊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辩证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和作出一定贡献的人物.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有不同类型.对主体做类型学分析,目的在于发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想型主体,在于探究造就理想型主体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是群体,也是个人.群众、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群体主体;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主体是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三种不同意义下的存在形式.专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政治(实践)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实践)-理论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主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理想型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主体."领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杰出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个人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师范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发展主要包括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四个方面.适应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开放性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多样性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师范教育必须建立具有适应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曾金霞 《红领巾》2005,(3):58-62
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教育与和谐发展的关系:一、家庭教育与和谐发展;二、学校教育与和谐发展;三、社会教育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的正确指导理论.人的发展要坚持人本发展、自觉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可以从历史、哲学、时代变革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邓小平对发展问题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作了科学的阐述,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化现象,体育产业应是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开发及对后备经济力量的培养是体育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起作用,并且也是体育走向市场经济过程发展自身的手段,体育产业良性循环长期发展的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否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追求社会效益优先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同时,体育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相关法规的制定更是对长期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绝对、无条件的,发展是永恒主题,发展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全过程.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确立了风格各异的发展布局.改革开放前30年,提出了"运动发展观",确立了均衡发展布局;后30年提出了"改革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先后确立了"非均衡发展布局"、"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和"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结构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荷兰的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顺应了其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稚嫩到相对成熟的发展之路,至今仍呈现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文对荷兰教师教育研究的历程作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以荷兰跨校教育研究中心和莱顿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为例,具体分析该国以研究促发展的大学教师发展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新认识、新理念、新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尺度,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文章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和个人发展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思想,考察了人的发展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的观点极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对独立、互为并列、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为了提升人在教育信息化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纷纷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标准并积极地推动实施,旨在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中人力资源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中教师、学生、管理者三类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三个维度,选取国际相关经验和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将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成为学习失败者,进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缩减,增加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途径,采用适应不同个性特点的弹性学习制度以及多标准、多渠道的考试选拔制度,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从观念创新、科学定位、职业教育思想扣教育理念、特色教育布局,特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亦校亦厂、工学结合等方面着力于学院的科学构建,沿革职业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