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定语都在中心词之前。文言中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也有的在中心词之后,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有两种形式。一、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者”联系;二、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结构助词“之”联系。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3年第11期登载陈岳文老师的《石钟山记》四题,其中认为“石之铿然有声音”是定语后置,我认为有点不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3.
与五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版)将《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作“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同样的译法又见于《高中文言难句选释《(黄汉示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版)和《文言文语言分析》(薛儒章、孔祥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这种译法将句中的“此”  相似文献   

4.
定语是名词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一般要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有定语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后的,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一、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数量词”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留仅五日,历有名迹(四)(《文徵明集·游洞庭东山诗序》)二、形容词、动词短语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定语 者”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5.
在“定语+名词”的名词短语和“状语+动词”的动词短语中,定语和状语有不同的构成情况,定语、状语同中心词也有不同的修饰关系.根据《暂拟系统》编写的《汉语知识》(张志公主编)里,用成分分析方法把复杂的定语、状语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时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定语后置有下面几种情况,试从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选取例句加以说明。一、后置定语之后加“者”作为标志。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7.
教学高中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时,参阅了一些参考书,对其中关于“如”、“欲”两个字的训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分别说明如下。 先淡“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中学语文教参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可以向曹操投降,像你就不可以。”黄大荣、邱漱因等人编撰的《古文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来说可以投降曹操,像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有……者”式的无主句和定语后置是两种不同的结构,有些人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古人为了强调突出中心词,或因定语过长,为了使文句流畅顺口,把原来应该放在前边的修饰限制性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其结构上的标志。它有以下五种形式(中心词用“______”表示; 定语用“﹏﹏﹏﹏”表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经常会见到“……有……者”结构,不少书中称之为定语后置句,认为“有”字前面的内容是实际上的中心词,“有”和“者”之间的内容才是定语成分。在列入中学中文库的《实用文言语法表解》(蔡镇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试选一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按:原书析句符号即如此,下文将改用规定符号)。  相似文献   

10.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句子成份.在古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有的不加,比如:(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表定语,△表中心词)但是,古汉语中也常常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的情况。定语后置主要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并造成一种特殊的句式,使语言生动流畅富于变化,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这样,定语是否后置就与它的性质有关,一般是修饰性的定语经常后置,限制性的定语有时后置,领属性定语和同一性定语不后置.  相似文献   

11.
(一)在古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之前来修饰限制中心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之”字,有的不加。例如:(○表定语、△表中心词)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中学文言的注释和译文都有瑕疵.现以管窥之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焉(《为学》).[译文]:“和尚中富的不能去,而穷的却到了.”译文的主要毛病有二.(一)错把定语译成中心词,把中心词译成定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4.
读《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1978年第四期陈天福同志的《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一文后,颇受教益。这篇文章分析与探讨了句子成分的倒装,介绍了不同学派的看法与当时通行的主张,对教师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定语和中心词的特殊顺序”与“状语和中心词的特殊顺序”两部分,我觉得问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关于“状语和中心词的特殊顺序”,陈同志举了四个例句: 1、他冲过去,迅速、勇猛而机智地。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触龙说赵太后》后有一道练习題:“未填沟壑而托之”。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个“之”的解释是:“代词,指太后。”说它是代词是对的,但说它指太后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除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宾词组的宾语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和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的省略以及对话申的人称省略等六种外,还有几种特殊省略形式亦属常见。一、定语和定语中心词的省略现代汉语里的定语和定语的中心词,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里的定语和定语的中心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常常是可以省略的。 1、定语的省略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而( )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8.
现在流行一种解词法:照抄照搬参考书、工具书。参考书上写了的,抄下去就是;工具书上解了的,搬过来就是。不动脑筋,不求甚解,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觉得,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解词,需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独立思考、舍得花气力。小学语文第五册《三味书屋》—课中有个词“含苞未放”,《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79年版)的注释是:“苞就是花骨朵,未是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教学用书发展缓慢笔者比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种教师教学用书:一种是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8年版),一种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版),一种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版)。通过比较,发现以下几个变化:1.外观有所美化。1998年版教师教学用书为小32开本,封面为纯白色;2003年版和2004年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变成了大16开本,封面也由单色变成了彩色。2.模式有所转变。教师教学用书结构表(表1)1998年版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思…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新解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一句。常见的译注有这样一些: 秦人看着,也并不怎么惋惜。(见统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高中第四册) 宫中的秦国人看着它们,也不觉得有甚么可惜。(见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一所高校会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分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