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语摘要英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受汉语“负迁移”的作用,产出一些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地道”译文。其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因此,译者应仔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摆脱汉语“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二语的阻碍作用。汉英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语系,它们之间虽然有相同点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语言决定思维,因此汉英翻译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译出不合英语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的句子。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母语对汉英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及语篇衔接三个方面。汉英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多关注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语法特点、句式特点及语篇衔接习惯等,并多进行两种语言间的比较,以期将母语对翻译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
房萍 《海外英语》2012,(23):138-139
汉语是一种主题显著的语言,汉语的这一特点与主语显著的英语相差很大,这一差别给学生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该文首先将汉语的主题与主语进行了对比,然后就汉语主题显著性特点对学生的汉英翻译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笔者提供了克服这一负迁移作用的相关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谭焕新 《考试周刊》2009,(41):32-33
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是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所致.即两种语言表意方式的差异所致。其问题根源在于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会产生信息冗余或缺失,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本文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了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部分常见的冗余现象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语间负迁移指母语对第二语习得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汉英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反映在汉英语言结构上,表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以及语言使用的差别。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过程具有双语特征。他们在将中文文本转化为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会收到语间负迁移的影响。本文拟从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入手,研究汉英语言的差别,分析这种差别所引起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一般问题。从而探讨汉英语间负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的影响,并找出将这种影响最小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恩祥 《海外英语》2012,(16):226-228
汉语是一种主题显著的语言,与主语显著的英语差别很大,汉英语之间的这一差别给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一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作用。该文首先将汉语中的主题与主语进行对比,然后就汉语的主题显著性的特点对汉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笔者提供了克服这一负迁移作用的一些大致的相关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英汉发音有两大明显的差别:由于英文元音在发音时要运用鼻腔辅助力量,所以较汉语同音位的元音要响亮;相对于“实在”的汉语辅音发音,英文的辅音常被弱化或省略。同时,汉英讲话节拍各不相同,同汉语相比,英文体现了“重音节拍”这一特点。比较英汉发音及节奏差异,可以有效地克服汉语的负迁移效应,提高英文听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英语学习中语音负迁移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对比,从音位、声调/语调语言、重音和节奏等层面分析了汉语语音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一种主题显著的语言,与主语显著的英语差别很大,汉英语之间的这一差别给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一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作用.该文首先将汉语中的主题与主语进行对比,然后就汉语的主题显著性的特点对汉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笔者提供了克服这一负迁移作用的一些大致的相关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雪霞 《考试周刊》2011,(54):109-111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及有关汉英比较的知识,结合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探讨。同时针对所探究的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汉英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两个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汉英思维角度""不同的事物联想"和"不同的习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译者应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熟悉汉英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准确,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与汉语拟声词在运用方面有许多异同,就其在翻译时带来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作为译者,要充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它们的特点和使用习惯入手,加以对比,灵活掌握拟声词在汉译英与英译汉时的一些技巧,力求在翻译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西方语言为字母文字,因而英关人长于语言思维;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音、形、意互相联系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关人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富于视觉经验的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动英美人的形象思维成为化解障碍的关键。绘画作为一种介于文字与视觉之间的叙事形式可以对原诗视觉经验进行有效还原,使英关译者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完成词汇与图像的对应,帮助英关译者形成对原诗歌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符际翻译方法辅助语言翻译,从而达意传神,以达“等效”。  相似文献   

14.
标点符号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篇中缺少标点符号,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译者若忽视标点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会影响译文的质量。为更好地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及其语篇衔接功能,以冒号、分号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标点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篇衔接功能,并探讨了零转换、转换成其他标点及转换成语言文字这三种翻译转换策略在冒号、分号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对英汉复句组织特点和英语定语从句与汉语的形容性修饰成份的语序进行粗略的对比 ,分析了翻译英语定语从句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简要论述了其译法。由于英语定语从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起着不同的功用 ,译者常须根据句间句群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汉语规范重构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16.
邹爽 《培训与研究》2005,22(1):23-25
英汉成语的理解与翻译应从风俗、化背景等方面着手,在充分理解英汉语言和化差异的基础上抓住原成语的实际涵义,力求达到“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敬语和谦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道德习惯.通过时一些典型的敬语和谦语进行语用比较和分析,展示了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同时强调为实现语用等值,译者应关注原文的具体语境,在语言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源语言中的冗余信息,处理不当会造成不符合英语习惯的中式英语。"冗余对子"是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之一。文章通过实例探讨汉译英中冗余对子的鉴别与纠正,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韩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36-137
It is important for a translato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their connota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connotations of most color terms are indistin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which is likely to a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