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文  张纯 《考试周刊》2015,(43):25-26
从哲学理念、民族特征和审美意境等角度阐述太极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太极拳文本的英译对太极拳传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论翻译观出发,指出翻译太极拳文本应明确译者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要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既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媒体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逻辑、文献资料等基本概念及方法,对太极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初步完成了可作为多媒体展示的大纲设计,构建了一.个太极拳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即太极拳信息层次划分、信息体分类及其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太极拳史、太极拳流派、太极拳人物、太极拳技术、太极拳典籍、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太极拳的发展、人机互动的思考题与题解)建设,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该系统奠定了基本框架,并达到了为建设中国武术博物馆而进行的预研究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合肥市128名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锻炼组)和105名没有接触过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身体自我知觉、整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3种心理问卷调查比较,并分析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研究显示:老年人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依据短期和长期效应,老年人适合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每周太极拳锻炼3~4次、每次太极拳锻炼时间持续30~60分钟和“与朋友一起”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健心效果较好。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具有积极影响,依据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从太极拳运动规律、运动负荷、锻炼频率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制定方案,并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之魂宝,合儒、释、道、医、兵五字之蕴意,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陈氏太极拳为现代社会上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之鼻祖。精要十八式是当代陈式太极拳掌门人陈正雷大师为了更好地普及陈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基础上精造了十八个动作为精要十八式。本文通过笔者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几个主要的发力动作,简要阐述太极拳的特点、发力及注意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与瑜伽都是东方文明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有异同,但在近代瑜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于太极拳的发展。从文化底蕴、健身原理、套路组成、推广定位等方面对太极拳和瑜伽进行比较研究,从新审视太极拳的发展,认为太极拳应从本质入手进行套路创新;减少外形的复杂性注重内涵推广;改变太极拳定位使太极拳不仅能够在老年人群中得到传播而且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得到认可,改变太极拳被称为"老年拳"的误称,从而在全民健身中得到良性的发展,为太极拳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普通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传统太极拳的演化与简化。成为普通高校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本文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讲解、示范、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遮选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探析太极拳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进一步探析中国传统哲学对太极拳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太极阴阳学对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太极拳哲理思维的基础.太极拳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太极拳的作用在于全面地促进人的身体、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髓与需要。中国传统哲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1 前言太极拳是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之一。常练太极拳能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散瘀、利通关节、祛病延年;太极拳动作高雅,熟练后,神情处于悠然自得中,使之感到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因此,太极拳是一种极好的健身运动。既然太极拳有如此大的作用,如何进行其教学呢? 目前,太极拳的教学一般采用常规教学法,即综合地运用示范、直观讲解、分解动作、形象讲解等手段的教学法。由于太极拳有以形喻势的风格,所以常规教法没有突出太极拳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冬生 《考试周刊》2015,(14):98-99
本文从习练太极拳架的重要性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面,对强化太极拳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后,认为太极拳传授者除了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技能修养外,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练、多看、多思,使学生能够将太极拳理融入到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使太极拳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进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具有运动性、艺术性、感染性等优势特点,教师对太极拳运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适当应用,为太极拳教学工作增色,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感受到太极拳运动独有的魅力,进而为太极拳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太极拳教学中音乐有效应用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教学阶段音乐应用技巧、配乐教学方法等进行阐述,以期为太极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技击是太极拳主要功能,太极拳如果失去技击功能,就失去了根本。太极推手与太极拳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太极推手的重要性同等于太极拳套路。在太极拳训练中,要按照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形到意、从训练到实践循序渐进的次序进行,应以基础训练为根本,不可急于求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方法,探讨有关太极拳中文文献的现状与演化路径.检索了CNKI数据库中CSSCI、CSCD以及北大核心中包含的1343篇太极拳相关文献,利用CNKI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我国太极拳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作者、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网络结构以及太极拳发展演进特征等进行计量分析,旨在探索我国太极拳研究发展的动态趋势及特点,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数据.研究显示:太极拳发文量整体上呈波动增长趋势;太极拳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机构之间合作频率较低;太极拳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太极拳运动对骨密度和生存质量的调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太极拳书籍,结合当代大学生肌体、心理特点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对太极拳的教学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这些教学心得对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法、实验法,以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2009级学生为对象,就多媒体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太极拳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学生从不懂太极拳到了解、掌握、喜欢太极拳;并学以致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5.
认识太极拳。太极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指导为文化灵魂的拳术。太极拳有三大核心价值:技击为根,健身为用,文化为魂。太极拳拳法以“和”理念立意,拳理以“意”为统领,拳架以“整”为准则。习练太极拳。宏观把握三要点:找对师傅,不走弯路;先求形似,学会章法:再求神似,随心所欲。习练提升四步曲:入门、招熟、懂劲、神明。身法要点是中正,协调,轻灵。微观突出练好“松”。感悟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修的是品行思;求的是韵境道。创新太极拳。引太极拳进高校科学传承;推太极拳走出去国际传播;开发太极拳新项目,实现所有年龄段全覆盖;运用全息论拓展研究太极拳服务社会多领域。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以高深莫测著称,要想在短短的几课时学好太极拳是很困难的。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授太极拳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太极拳很直观、易懂地传授给学生。笔者经过多年对太极拳的练习和教学,摸索、实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的内涵及教学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结合教学体会就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的内涵及太极拳教学要素等方面进行论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真正含义为科学地指导太极拳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乃中国武术之精粹,是极具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但作为一种产业,太极拳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如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太极拳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作为太极拳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教练资源的强大才是真正提高太极拳质量的根本,也是太极拳永葆青春的关键。研究好教练团队、教学以及管理,对于我们发展太极拳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了高校休闲体育文化和太极拳文化,深入分析休闲时代背景下高校太极拳文化传承的尴尬局面和流失,提出新时期太极拳文化的准确定位,深刻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合适的太极拳衍生项目,拓展太极拳文化传承的空间,突出太极拳的休闲特性,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对于人自身健康的保健功能的探讨,习练吴式太极拳的实践来体悟阐述吴氏太极拳的养生之道。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总结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的吴式太极拳在修身、养性方面的紧密联系,为通过太极拳养生的群体提供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