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推铅球最佳出手角度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数学角度对铅球出手前的运动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一般抛射运动规律进行数学逻辑分析。结果表明铅球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变化关系;该关系是影响和制约铅球抛射运动的约束条件。这一结果提示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间的合理配置是铅球获得最大远度的最佳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女子铅球技术优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54组测试资料为依据,选用多种回归模型,讨论了铅球成绩与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的关系。并用岭嵴分析给出了不同水平的铅球成绩最大值及与其对应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的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4.
决定铅球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铅球出手瞬间的初速度与出手角度。所以,铅球的投掷能力应该取决于力量、速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联系,只有通过均衡发展力量、速度和技术的长期训练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5.
对铅球投掷距离计算公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目前采用的铅球投掷距离的计算公式是:式中m是铅球的质量,v_0是出手速度,α是出手角,h是出手高度,g是重力加速度,C是阻力系数,k是空气密度的1/2,s是铅球的最大截面积,L_0是出手  相似文献   

6.
影响铅球投掷远度的因素有:出手角度,出手高度及出手速度。有经验的教练员都清楚,加大运动员的力量即能获得更大的出手速度,然而对运动员的出手角度却难于提出量化要求,在这方面往往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对运动员进行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铅球运动员出手角度的理论计算,求出运动员的最佳出手角度,并以此为参数对运动员进  相似文献   

7.
滑步推铅球最佳推力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滑步推铅球与原地推铅球是有差别的,滑步推铅球的出手速度和出手角是由预先速度、推球速度和推力角共同决定的、本文根据速度合成和斜抛物体运动规律计算表明,滑步推铅球的最佳推力角约为45°,运动员要以45°的角度猛力推球才能获得最佳投掷  相似文献   

8.
最近二十年来,世界男子铅球纪录约提高了三米,看来,在今后的二十年里还可提高三米。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提高呢?关键在于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如果铅球的出手速度比今天提高1米/秒,那么明天的铅球成绩就有可能提高三米多。否则,无论怎样正确地遵守最好  相似文献   

9.
铅球投掷最佳出手角度推断的假设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铅球投掷远度完全由出手参数所决定。假定出手速度不变,推算出的铅球最佳出手角度为42°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笔者采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方法对此立论加以证明,认为优秀运动员的理想出手角度为37°~39°  相似文献   

10.
运用力学原理,经分析和数理推导,提出因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使铅球所产生的速度方向不同,滑步推铅球的出手初速度是随出手角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原理论“最佳出手角”是以出手初速度为定量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仅适用于原地推铅球,并推导出随出手角变化,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计算公式,分析助跑速度和出手角变化对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影响.提出新的最佳出手角。  相似文献   

11.
蔡德诚  严海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60-662,666
分析与诊断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王开平 《中华武术》2013,(12):47-47
中学体育教学中推铅球技术较难较复杂,但在高考中它作为体育专业考试的一项素质,对普通体育生来讲则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由于教师只强调推铅球的力量和动作的速度而忽视了力的作用距离,学生在训练中只想加力和快速出手,没有力的作用距离的概念。有的学生身体没转到投掷方向就发力出手:有的铅球还没达到高速就出手;还有的手臂没伸直就出手,从而导致缩短了力的作用距离而成绩不理想。大家都知道在影响推铅球远度的诸多因素中,除重力因素外,铅球的出手速度是决定铅球远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加铅球的出手速度成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在这里先阐述几个概念:(1)动量: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爆发用力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左踝与其他环节动作协调匹配形成的左侧支撑制动轴,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动量有效地向上传递和形成稳固的双腿支撑,还可使铅球在出手瞬间的最高点合成适宜的出手初速度;铅球加速阶段,肩轴加速赶超髋轴,左肩制动与右肩前顶动作成为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铅球与秒表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在铅球训练时,教练员往往是手拿皮尺而不带秒表。如果在铅球训练时,用秒表来参加测定一些参数,那末它可能使铅球训练方法变得更加科学。秒表是如何用于铅球训练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一、出手速度与角度的测试如果使用秒表测量出铅球离手瞬间开始到着地时为止的时间,即留空时间T。用皮尺分别量出离手瞬间铅球重心至铅球着地时重心位置在重直与水平方向的位移,即出手高度H和水平飞行距离L。要求结果精确的话,还需要一台瞬时风速仪来测定风速和风向。有了这些参数,借助电子计算器进行计算后即可得出铅球出手瞬间的速度矢量,就是铅  相似文献   

15.
许晶 《中华武术》2021,(1):51-52
铅球作为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之一,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协调性和肌肉发力时间、强弱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想要取得好的铅球比赛成绩,"速度"训练必不可少。这里指的"速度"并不是跑的速度,是各个铅球动作执行环节的"速度",如出手速度。本文以此为研究焦点,提出针对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6.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利用减影技术,用两个CCD窄缝像机,对铅球飞行轨迹上的两个点的高度与时间实现了实时检测。在给定出手高度的条件下,计算机分别计算出铅球的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最佳出手角度等飞行参数,然后提供一个角度大于或偏于最佳出手角的反馈信息。下一次投掷时,系统能够根据上一次投掷的情况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建议,即出手角度应该高一点或低一点。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够做到实时检测、实时反馈,是一台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理想辅助器材,该设备尤其适合于具有较高水平的铅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选定进入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运动员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右侧技术中,右踝关节蹬伸比较积极,右膝角幅度大整个右侧各关节伸展比较充分;左侧技术中,左膝角偏小,蹬伸幅度、左膝关节缓冲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特征技术中,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右髋速度、右肩速度都低于3位优秀运动员,而铅球出手瞬间右肩速度、右肘速度较强,另外最后用力出手瞬间,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都低于我国3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以2009年第十八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过渡阶段的技术特征。结果表明:在过渡阶段6名研究对象的铅球速度呈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铅球出手;6名研究对象在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不具备显著性相关关系,左膝速度与左髋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相关,右膝速度与右髋速度不具备显著性相关关系;且研究认为过渡阶段身体重心的运动速度与铅球的运动速度的重合点,是运动员对铅球施力时机的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最后用力是推铅球的技术的关键环节。因为此阶段对成绩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约占85%左右)。那么,如何提高最后用力的效果和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呢?为了说明问题,首先从(没有滑步的)原地推铅球的最后出手速度分析起。一、对原地推铅球的出手速度的讨论1.公式的推导为了简单起见,设运动员在作原地推铅球时,身体各环节加给铅球的力为F,铅球  相似文献   

20.
王涛 《中华武术》2000,(3):13-13
滑步速度对推铅球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滑步距离短使滑步速度提高受到 了限制。而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优秀运动员对 滑步速度的利用率也只有30%-40%。因此, 如何提高铅球运动员滑步速度的利用率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一、铅球在出手前的运行应符合弹道原理 (一)根据弹道原理,运动员在滑步时, 只有使铅球的运动轨迹与最后用力方向趋向一 条直线,才能使铅球出手初速度更快,从而使 铅球飞出距离更远。也就是说,要想使推铅球 成绩更好,运动员就应该尽力使铅球在滑步阶 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所获得的速度方向在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