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瞿建东 《班主任》2009,(3):51-52
那天,收到一条短信:“今天又听到那首《毕业歌》,很感动!忘不了老师和咱们的班会课!”这是我的学生发来的。就是那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永久记忆。我的班会有什么奥妙,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拿身边的事说事。  相似文献   

2.
女子。《诗经》女子,无一不美好:或美貌,或可爱,或贤淑。都叫人怜爱。读《诗经》女子,总会浮想联翩。国有这些女子,是何等美好!像《硕人》中的庄姜,在出嫁时,其车马、随从、容貌的描写唯恐不细,  相似文献   

3.
《画家和牧童》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虚心接受牧童的意见修改画作的事,引导学生感受戴嵩的谦虚诚恳、小牧童勇敢直言的美好品质。就课文内容而言,二年级孩子读两三遍即懂,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戴嵩这位十分著名的画家却肯虚心接受小小牧童的意见,以及小牧童在大家的一致称赞声中敢于说出不同意见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对于归隐行为本身,后代读者的观点不。有人说这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是对黑暗政治的妥协;另有人说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使然,那“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是何等的潇洒和痛快啊!若仅看到这表面的东西,或认为《归去来兮辞》所包涵的内容仅是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5.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6.
争执     
夜幕降临,书本们坐在一起开始新话题的讨论。"咦,昨天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格林童话》问。"‘谁跟小主人相处时间最长’呀!"《绿山墙的安妮》回答。"哦,我给忘了,你瞧我这记性!那今天我们讨论什么呢?"这时,老大《文学知识通》来了!"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小主人最喜欢谁’。"《文学知识通》话音刚落,下面就一片混乱,叽叽喳喳没完没了。"请大家安静!我们按顺序发言。"老大一发话,下面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7.
11月15日,在一次高端科技报告会上,机械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诠释了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的方法——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否则不通过论文答辩。为什么呢?杨叔子先生说:“那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  相似文献   

8.
"《历史》高中必修教材怎么一开始就以专题的形式编写呢?我们浙江省初中学生用的可是《社会》教材啊!他们还没有形成通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历史知识,怎么才能让他们在短短的45分钟听得懂呢?编写形式真的令人费解!""《历史》必修教材多数时候比较生硬难懂,难以激发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专家肯定都是老学究,要不然怎么会字字咀嚼、句句深奥,几本书中几乎没有一个字、一句话能够让我们学生怦然心动的呢?""现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啊,分组讨论、探究、表演、竞赛、辩论……活动之多令我们目不暇接。其实,我们私下里不喜欢的还是历史课。肤浅的讨论、探究、辩论、竞赛、表演虽然可以使我们一时新鲜,但长此以往却令我们厌烦,课堂上的高潮迭起与课堂下的不闻不问已经成为我们高中阶段历史课的固定模式。把学分拿到手再说吧!""普通中学的学生真难教啊!重点中学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怎么到了我们普通中学就不灵了呢?重点中学的课堂真让我们普通中学的教师羡慕,然而对于我们普通中学的教师而言那可是可遇而不求!"……  相似文献   

9.
贾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同学们读过寓言作品吗?学生:我读过《伊索寓言》。贾老师:那是古希腊的作品。学生:我读过《克雷洛夫寓言》。贾老师:很好!那是俄国的作品。别光说外国的啊,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通过寓言阐明道理。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呢。谁能从小学课本里举几个中国古代寓言作品的例子说说?  相似文献   

10.
小学时候就已经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现在要给这四大名著排座次,的确是个难题。该怎样排呢?会有多少排法?试试吧!  相似文献   

11.
夏瑜是鲁迅小说《药》中主人公之一,漫游者是美国小说家房龙的小说《宽容》(课本节选的是《(宽容)序言》)的主人公,两个同期的人物形象既可敬又可悲。虽是不同国度小说中的形象,但仔细研读。两者却又是何等的相似!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0,(11):17-17
阿黑:“only you”是谁? 阿白:唐僧呗。 阿黑:为什么? 阿白:《大话西游》里,这个饶舌的人总是少不了那句口头禅:“only you!”这不,他老人家超级无厘头的家书正在网上流行呢!  相似文献   

13.
1.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我怎么听都是“你只属于我的那碗面”!2,听梁静茹的《宁夏》,里面有句“知了也睡了,安静地睡了”,听成“吃了也睡了”,当时还惊呼:昨有如此生动的歌词呢!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我突发灵感,想与大家分享——新点子.燃点学习欲望。 (一)《挑山工》与《龟兔赛跑》新学期开始了.翻翻语文书的目录.啊?!又有《挑山工》这篇课文。我紧皱双眉,因为这课很长.趣味性不大,教了几届的学生,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反映不怎样,反而有种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教好呢?对.就这么办!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到了。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熏陶的艺术,那怎样通过课堂的引导和教学让学生走进音乐,走近艺术呢?文章以莫扎特歌剧《魔笛》为例,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以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九龙中学的学生齐思学了课本上毛泽东词二首后,被《沁园春&;#183;雪》震撼了,她特别喜欢雪景。在作文中也多次描写过雪,但那算什么描写啊,毛主席对雪的描写才令人佩服呢!于是激发了她对毛主席写雪艺  相似文献   

17.
眼前的桂花树,与课文《桂花雨》的作者琦君院子里的那棵几乎一样,也是笨笨的树枝,不怎么粗壮的树干,有两层楼那么高。琦君笔下的桂花树下过奇特的"桂花雨",有过难忘的"摇花乐"。那一棵让琦君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桂花树,香了她的身心,也香了她的童年!而眼前的桂花树能给学生的童年烙上什么样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18.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学生写作文,怎一个“苦”字了得。曾几何时,看着教室后面那副对联“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想,这么苦下去,就是愁白了头,也到不了彼岸啊!怎么才能让学生脱离“苦海”呢?我想到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里的香菱,没人去逼,也会痴迷于学诗写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颁布的《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乍一听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甚至有些老师觉得这是班主任的悲哀。老师批评学生和父母养育儿女一样,本来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呀!为什么要把这一条规定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呢?那一定是因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的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