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薇 《成人教育》2008,(4):17-18
所谓“后现代”又叫“脱近代”或“超近代”,它最根本的标志是对现代性的否定与重建。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当今的后现代思潮下,传统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在例如课程体系上、教材选用上以及教师作用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观念进行一些改革,来适应当今的社会,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一个日渐常见的中文名词.作为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随意性、零散性、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互文性、游戏性、反权威性、反历史性、仿像与狂欢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与讲究传统、传承、规范、典范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其特征有三: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我们应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思维实质性的合理内容,会给我们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巨大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的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困惑,其经渗透传播到我国后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准确把握后现代社会思潮,这对于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唱响社会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争先恐后地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使得这一从西方泊来的设计艺术学科按自己的理念壮大发展。但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当下,以渲染暴力、色情、肉欲和妖魔化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庸俗艺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不仅导致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而且给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有哪些具体体现,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看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建构了近现代教育的主要框架。伴随着全球化经济与高科技的时代来临,当今的教育思想观念必须革新,以须建构创新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上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思潮。在教育实践领域,它首先缘起于世界特殊教育改革,后扩展至普通教育领域。随着其理念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于全纳教育,人们的理解和论述并不完全一致。黄志成等学者综合国内外的主要观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刘玉芳 《广西教育》2008,(20):15-17
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与观念革命。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叶出现。最初,只是文学史、艺术上的一个很不确定的分期概念。在建筑学中,它一般用来指代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建筑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在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中经常使用它。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的理论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八十年代后期传人中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它引起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式多元化是这个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必然趋势,当中国加入WTO之后,每个人的思想中都溶入和接受了一定外来思想。艺术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而后现代艺术却让人们对艺术概念模糊了。后现代艺术不强调经典性,只强调观念,从架上到装置、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郑友训 《函授教育》2003,7(4):40-4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它启示我们:成人教学研究应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学目标应从统一走向差异,课程应从静态单一走向动态综合,教师应从权威者走向“平等对话者”。  相似文献   

16.
孟苓莉 《考试周刊》2010,(12):23-24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文化领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广泛的讨论.近些年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受到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反形而上学.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它主张综合思考以往一切思想文化的长处,以多元化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哲学文化。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到各种哲学流派,从大众传播媒介到学校教育,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探讨后现代的根本特征入手,分析后现代主义在教育观上的影响.以揭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受教育研究的殖民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研究缺乏民族性和本土化,试图发现万千变化的教育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构建教育的“大同”理论。自后现代认识论的介入,文化认识论开始翻转“党同伐异”的倾向。他者理论关注他者世界、容忍差异,应用在教育研究中体现为注重研究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体验哲学主张体验式的探究,构建情境性的意义。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后现代认识论的缺陷.防止教育研究倒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18.
维也纳之梦欧陆雨,欧陆风,这里的一切都伴随音乐进入梦魂中。欧洲是美的,这是壮阔之美,是哲学之美。奥地利是美的,这是深邃之美,是艺术之美。维也纳更是美的,这是隽逸之美,是音乐之美。这里的美,不仅仅是指青山绿水、花草树木,还包括那欧洲特有的建筑:气势恢弘的大教堂、古朴庄重的桥梁、富丽堂皇的歌舞剧院,还有那哥特式、巴洛克式的楼宇……那独特的气息和文化氛围,引人入胜,令人陶醉。我来到维也纳,一直住在大使馆里。除了演讲外,我在傍晚总想到街上走一走。我常常会来到街心广场,坐在路边的椅子上,静静地欣赏这里的一切:树的绿,花的香;…  相似文献   

19.
钱娜 《现代教育科学》2007,(6):49-49,43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它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说,它的发展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如今,随着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设计也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理念、新思维不断介入我们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强调内在关系;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主张多元论等,这些基本观点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