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凯旋 《文化学刊》2010,(5):136-141
谣谚民俗研究是民俗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较新课题,在针对如何看待谣谚在民俗研究中的史料功能,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民俗、文学和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关系,如何认识谣谚民俗的地域特点,如何看待谣谚的时代变迁和民俗的变化发展,以及谣谚民俗的广泛性与大众性等方面,本文都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  相似文献   

2.
陈秋 《文化学刊》2016,(4):220-225
"江南若破,百雁来过"的谣谚盛传于宋元朝代更迭之际。这则谣谚的流传深刻反映宋元对峙的历史状况。其诞生及传播体现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谣谚的攻心作用有助于实现改朝换代,更有解密社会特殊形势、民众心曲智慧、口碑力量执政等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析现代学者所总结的古人以美文为文学的合理性;以汉代人以丽论文为例,一窥那个时代文学观念和对文章之美认识的演进过程;综述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以后对文章之美的理解和追求,论证传统文学观念形成和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丰富多彩,其中许多可以成为我们建立新世纪文学理念的资源,这些就不必一一详述了.我今天只想讲一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最根本的理念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对崇高和不朽的追求,将文学视为崇高的不朽的事业.古人对"文"的解释,对"文字"的解释,对文学的解释,都体现了这一点.<诗三百>在汉代被尊为经,<离骚>在汉代也曾被称为经,<文心雕龙>前三篇为"原道"、"徵圣"、"宗经",都表现了古人对文学的尊崇.  相似文献   

5.
正欣悉中国林业文联和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主办"观音山生态文学榜"评选征集活动,精神振奋,夜不能寐,情绪激昂,为生态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又有了新的推动平台而高兴,留存在脑海中的有关观音山优美的景物奇观、优秀的人文地理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氛围、系统  相似文献   

6.
当代作家迟子建已经成为全国的著名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其思想的深刻磅礴、主题的厚晕博大、笔触的细腻精当而闻名中外,频频获得国内和国际大奖.不久前,她再次凭其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雕塑艺术中,"马式"的出现与两汉时期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在汉代既是选择良马的标准,也是创造关于马的造型艺术品的重要依据。汉代"马式"造型是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呈现出写实基础上的夸张手法,雄健、古朴而又不失灵动的汉代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演员是为了创造真实、鲜明、优美和活生生的有着独特性格特征的人物艺术形象而存在的。一个优秀的演员,总会找到自己过渡到角色的那道桥粱和通道的。如何让剧作者笔下的文学形象变成演员自己熟悉的人物,如何使自己像角色一样在规定情境中生活,并使心中的形象不仅在自己视象中蠕动,还要在观众面前活起来呢?欲达彼岸,最主要的航道和桥梁还是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论人化现象的文化源头不是中医理论,也不是汉代以后的相术。中医和相术固然对中国文论人化现象有深刻影响,但在文化发展中他们本身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它们都源于原始社会的巫风巫术。文学之生命力无非体现为精、气、神三个方面,而精、气、神三者也都是富于原始感觉和诗性特征的概念。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这是诗性地把握世界和领悟世界的生动方式,也是后来的文学生命化的真正源头。只有把握住这一源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生命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筝是一种用梧桐木刳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的弹拨乐器,因“施弘高急,筝筝然也”(后汉刘熙《释名》而得名。其音色优美,富有意境,雅俗共赏,被誉为“仁智之器”。筝起源于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故后人把筝统称为秦筝,而称“古筝”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秦筝自早年传入中原,在赵、郑、楚、吴地相继流行。后来,又随着客家人的3次大迁徙传到了闽粤。传统的古筝艺术在汉代随着相和歌的兴起而获得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化的文学,是文学和生活的统一。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逸出生活,成为书面文学,也能在其他复杂体裁中发挥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所以,我们在强调民间文学的生活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或体裁形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金陵玩石人     
艺术是要有品位的,然而欣赏和鉴赏艺 术的艺术家同样是要有品位的人。艺术又是相通的,它涉及到自然科学、文学、美学、书画、舞蹈等诸多领域,同时它们还能相互贯通融合在一起,渗透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让人们处处领悟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其画像内容折射出汉代南阳独具特色的社会风貌,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社会经济繁荣,贵族奢侈享乐;舞乐艺术繁荣,娱乐生活丰富;礼仪文化形成,百姓尊礼守节;民众崇战尚武,习武之风俗盛行;崇尚仁义道德,教化四方百姓。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下的文学,敦煌文学以民间应用文学为主,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文学起源于各种社会仪式。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字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载体,故从文字的发展演变可以一窥先祖的生产生活。自汉字发明到现在,历朝历代有关文字的著作很多,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又当为其中之佼佼者。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艸部字入手,立足《说文解字》,借鉴其他古籍文献,简要了解汉代的饮食文化,以期能对丰富现代饮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武帝时期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集民歌,结合音乐以供上层社会消遣并广为流传。但是由于西汉乐府编制中没有专门设置采诗人员,当时"采诗夜诵"的民歌多由"循行"方式完成,且民歌的数量和影响也相对有限,因此,西汉乐府采诗制度目的并非专为采集民歌和保存民歌,其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影响也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行的解释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指作家的生活经历、人格特性、思想气质、审美趣味、创作才能等;客观原因是指政治经济的状况、社会风气、学术思想、阶级的审美趣味、其他民族或个人等。由此可见,作家的人格仅仅是影响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全部,风格与人格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时又不能将文学风格简单地等同于人格。本文借助人格的二重性阐释"面具"内外的人格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艺术品,产生于西汉中叶,东汉中期达到鼎盛,东汉末期渐渐衰落。全国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精美,是汉代以前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成就巨大。汉代画像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汉代文化思想,如汉代丧葬文化,且与我国道家、儒家文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0.
大一统的帝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国的艺术也正是在汉代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丰富的艺术从各个方面体现在汉代人民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汉代百戏为视角来揭示汉代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汉代人民所持的实际上是一种“少年式”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