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叙事理论研究中,由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从小说叙事文本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小说阅读活动两个角度可以发现,隐含作者具有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万曦 《现代英语》2023,(8):60-63
国际文学中英美文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呈现出多个流派。布斯代表作《小说修辞学》提出采用叙述、修辞的方式能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模式,尤其是叙事技巧和修辞方式的不同呈现了英文文学的特点。文章基于布斯代表作中的理论阐述英美文学的修辞叙事方式,研究英美文学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模式,深入探讨英美文学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首先界定“修辞”的含义。周宪在《小说修辞学.译序》中说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并不是去探讨我们通常理解的措词用语或句法关系,而是研究作者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效果之间的联系”;王一川在《中国现代卡里斯码典型》导论中解释为“文化语境与个人话语行为和叙述行为的关系,正构成我们所谓修辞论阐释的主要对象。”布斯与王一川论述结构所体现的“修辞”意义,涉及艺术形象构成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所有要素及其特征,几乎把文艺学基本范畴都包含在内。本文也是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修辞”一词,主要探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组成部分的解放区  相似文献   

5.
时间老人正在向廿世纪挥手告别.廿世纪——人类历史上演出的空前悲壮惨烈的一场史剧也已经沉沉地垂下了帷幕,只有终场的大合唱,正不无乐观地高歌“和平”、“发展”!这时候来回顾中国文学批评的百年历程,从一个侧面总结廿世纪中国精神变革的经验、教训,也许还为时过早.因为,在行将逝去的世纪里,在东方这片广袤、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物质与精神,进步与倒退,文明与野蛮,智慧与愚昧,尊严与屈辱,人性与兽性,至善与极恶,生存与死亡,和平与战争……经历了那么可怖的裂变与拼杀,它所产生的历史冲击波,至今犹令人心悸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文学——文学批评,一向被称为社会敏感的神经,又一度被当作阶级攻战的手足,它曾那样被深深地卷进了历史的漩涡,在挣扎、浮沉中,力图找回迷失的自身和属于自身的立足之地.“不识庐山真面自,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历史风涛中一路颠簸过来的当代人,也许让时间拉开一定的距离之后,方能站在新世纪的彼岸,以史家冷峻的目光对廿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作全面的审视.然而,筚路蓝缕,拓荒有人.在廿世纪,差不多与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同步,就有些学者着手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了.例如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就有《建设理论集》(胡适编)《文学论争集》(郑振铎编),于1935年刊行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是将修辞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功典范。布斯还是当代西方伦理批评的理论旗手,他有关伦理批评的主张也深受其伦理修辞观的影响。在《我们的交流圈子——小说伦理》一书中布斯"以书喻友",并不否认伦理批评的一个中心是对叙事的伦理价值做出评判,但他也主张伦理批评还应该将读者已有的伦理观念考虑在内。这一主张充分地表明,布斯已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影响,从《小说修辞》中只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影响并控制读者这一单向模式向文本、语境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双向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7.
历史编纂元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创作的讨论中,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以此指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后现代主义实验性创作与历史及社会语境相联结的创作潮流。她认为,作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新发展,历史编纂元小说反驳了伊格尔顿等人给后现代主义文学贴上的“缺乏深度”、“反历史”、“没有政治内容”等标签,但她将历史编纂元小说称作唯一一种圆满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小说,是具有范例作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等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从“新启蒙”与“现代性”追求的角度浅析20世纪80年代文学现象,指出80年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含流变)及先锋派、新写实小说等多元共存现象,是统一在“新启蒙”运动的大旗之下的,这些纷繁复杂、此起彼伏的文学流派、现象从不同侧面反应出“新启蒙”运动对“现代性”的不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百花文学”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贡献了“新质”。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不仅上承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的良好范式,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新英雄传奇、问题小说、家庭文学和讽刺文学四个维度考量“百花文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学”概念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因为其概念语义与实际涵容对象不符;它虽是针对“纯文学”而提出,而事实上要在文学中特别分一些“纯”文学则相当困难。因此,造成了关于“通俗文学”论争的错位——对象确认上的错位和评判价值尺度的错位。中国传统的所谓俗文学实际是指“民间文学”和“市民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属性,而目前的“通俗文学”则缺乏这种可构成范畴界说的条件,实际是专指流行于书摊的言情、凶杀、武打、侦探之类的小说,其读者文化层次较低。在“通俗文学”概念的使用和有关理论的阐发中,存在着与文学现象的脱节和悖谬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情节小说、情绪小说和性格小说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2.
由吴孝成、赵嘉麒主编的《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一书,已于2006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文学传统”、“哈萨克文学的先驱”、“20世纪哈萨克诗歌”、“20世纪哈萨克小说”、“20世纪哈萨克散文’’和“20世纪哈萨克戏剧”等六章,约28万字。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概念,古今有所不同。近代“小说”,是指具有突出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小说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在先秦,近代意义上的“小说”尚未成熟。但是,在史传散文中,已有不少相当精彩的历史传说,有的已经可以看成是小说的雏型或包含着小说的因素,为后世小说的发展积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飘然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存在了.伴随着俄国革命而诞生的苏联文学,是否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去它原有的名称和艺术价值呢?的确,今后在俄罗斯土地上所出现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能再以苏联文学而名之了.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一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概念.按照提出者的意思,这个概念不仅涵盖苏联作家的创作,而且也包含那些流亡国外、在国外创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这两部分作家,无论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前后,在国外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回返俄罗斯,形成了国内外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大汇合的局面.用“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一个笼统概念来涵盖这种大汇合的现象,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替代“苏联文学”这个概念就不尽恰当了.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不仅具有地域的和时间的含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美学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本文试就其认识价值.审美意义和创作方法来阐述其作为独立概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创作有两个特点:情感的私人化处理和面向自我的写作行为。女性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初期逐渐从失语状态突围到20世纪90年代发出独立声音。是显著的前进;但这种声音还相当微弱,只是一种“独语”状态,距离建立与男权话语社会相剥离的独立空间还较遥远。从“无语”的艰难突围到“独语”的深深寂寞。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平等充满活力的两性对话语境尚未形成,女性文学、女性小说的狂欢还没到来,因此,女性小说的繁荣不仅需要独立化的创作状态还需要真正确立自己的性别空间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小说,可能有很不同的结论。这与人们常用来描绘它的一个词“众声喧哗”似乎颇为吻合。但这一段文学事实有没有本来的面目?个性、个体,以及“准个体”等概念中既含有这一段文学集体性的审美诉求,又从另一面形成了对这一段文学应有特征的遮蔽。作为研究者,黄发有的批评也许力图呈现的是中性,这也是回过头来梳理其批评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