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俊 《考试周刊》2007,(14):47-48
“忠实”标准一直是传统译论的核心。它既是译者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又是翻译评论者检验译文质量、评论译文优劣的尺度。然而,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忠实”这个传统译论中无可厚非的标准却引来了争论、遭到了质疑,真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构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并建议以辨证的观点理解,即“忠实”有程度之分,绝对“忠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完全抛弃“忠实”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6.
相对西方或我们自己的翻译实践历史而言,我们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不丰,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上重神秘的直觉感悟,重整体把握而轻系统叠架,而我们的研究文章又多陷入诠释性的争论。运用“范式”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弊端,并且帮助我们清晰梳理“范式”间的继承与超越,从而有效地推动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译学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信"     
蓝南 《教育艺术》2001,(4):38-39
翻译讲究一个“信”字 ,这是严复替我们大家说的一句话。如果某某出来说 :“翻译不要‘信’” ,大家一定奇怪 ,觉得好像不是人话。人言为信 ,不信就不是人话了。所以说“信” ,似乎是翻译的定则 ,动不了 ,没有人反对。即使严复“先”说了这个信字 ,也不算是一家之言 ,他是替我们大家说的。但是信似乎不容易做到 ,信是要打折扣的。比如把严复的这个“信”译成英语 ,字典上就有Letter、believe、believable、faith、faithful、trust、message、sign、true、truth、truthf…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属于翻译策略范畴。为了有效地传达翻译作品中的“异质因素”,本文围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度展开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分析实例指出翻译作品中过度归化和异化对原作和译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在汉英翻译中,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内译”的过程。从古到今的主要译论都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用顺畅的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为“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英之间的思维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语内译”的必要性。该文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论述“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操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现象一直是译者的困扰。实际上,“忠实”与“叛逆”并非僵硬的二元对立,在众多的传统或现代的翻译标准前,将“忠实”与“叛逆”有机地融合于文学翻译实践中才是译者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也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文主要借用德里达的“延异”以及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和“阅读理论”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作了一番新的阐释,以求阐明在解构主义视域中,译者的一生是以“闪亮登场”的“生”为开始,以“翩然离去”的“死”为结束,从而成就了原文“生命”的延续的。  相似文献   

14.
论太拢"句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提出翻译要以句为“本位”的是林语堂。本文分析了“句本位”提出的目的和依据 ,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句本位”在翻译中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对“篇本位”和“段本位”翻译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外,对翻译的定义与标准的界定和论述往往以“等值”为先。但这一理论却遭到我国许多学的反对,认为“等值”是不可能的,不切合实际和不可企及的。笔认为对“等值”问题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在翻译事业蒸蒸日上的历史时期,应重新认识“等值”学说,并赋予合乎时代要求的新阐释。章就这一问题以及学翻译的等值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影响到翻译学领域,为翻译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多元、不确定和重构等观念,笔者尝试提出了翻译的“像似性”标准,并探讨了实现“像似性”标准的途径——“对话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在对原文句法、语义、语境完全理解以外,还需要根据汉语的实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在遵循翻译标准和符合翻译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达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传神”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变译"概念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学中的“变译”概念及与其相对的全译、变译的适用范围与长处。结合当前翻译教学簟现状,提出将“变译”这一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建构新的翻译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及应用能力,使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这一行为的过程中,译者面临很多的选择。其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头等大事,对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争论,一直是中西翻译史上的焦点。鲁迅先生为了达到他翻译的目的,坚持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洋气”,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为此,他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正如他说的,“凡是翻译,只能改换它的衣服,却不该削低它的鼻子,剜掉它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源语与译语冲突下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行为下的源语与译语冲突是译者不可避免的困境;“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缓和这种冲突的主要方法。在当今文化无限互通的大背景下,解决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冲突极其必要,因此科学有效的选择归化、异化策略,为我们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