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杨丽 《时代教育》2007,(9Z):92-92
寓言故事人人在讲,讽刺对象各有不同。但跨越几千年的时光,今天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视角去读,中间要填补的空白很多.语文学习应做到贯通古今,联系现实。  相似文献   

2.
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说起话来很逗。《伊索寓言》虽然年纪很老 ,孩子们却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一个故事 ,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一个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 ,发人深思。本文从读《伊索寓言》有感起笔 :一感人事上的关系多么具有普遍性 ;二感现代一切 ,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以此纠正好多浅薄的见解。钱先生的文章不落窠臼 ,或在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和发挥 ,或对故事本身作了全新的理解 ,读来令人感到兴趣盎然。文中引的故事 ,或讽刺八面玲珑、趋炎附势的两面派 ;或揭露靠别人而生活的“寄生…  相似文献   

3.
[知识目标] 1.探讨9则寓言的原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4.
5.
金亦挺 《学语文》2002,(2):13-13
教学目的: 一、深入研讨《读〈伊索寓言〉》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借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对人性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 二、理解文中难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质疑解难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文句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7.
8.
教材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于1 941年著的《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该文主体以九则寓言故事为例 ,对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 ,或“反对” ,或“引申” ,揭露和批判了现代文明人的“文明”面目 ,语言机智隽永、含蓄风趣 ,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 ,见解非常独到、深刻 ;文体也富有创意 ,融读后感、评论和创作于一体。这两点足见钱先生学者文人的智慧。该文的教学 ,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使其得到智性的满足。教学目的 :1 .了解钱钟书及其文学创作风格 ;2 .通读课文 ,领会首尾类比议论段大意 ,感受中心意思 ;3 .理解主体九则故事…  相似文献   

9.
【自读导言】  1.此文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自读程序】  1.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①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  相似文献   

10.
1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收入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这一篇文章一反人们的传统观点而标新立异,见解卓著,不同凡响。文章联类引申,理性感悟,对《伊索寓言》作了全新的阐释;不仅如此,文章的用语也相当含蓄,相当艰深。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钱先生的大师风范,然而在解读上,特别是在学生的解读上,就不免有些“小婴儿看世界难解其奥”之嫌了。因此,需要破解。一、开始三段的思想性第一段谈人类。年轻人有两种,一种是年龄差得极多的小辈,一种是年龄差得不多的小辈。对前者,我们喜欢之,容忍之;对后者,我们厌…  相似文献   

12.
我无法评价钱仲书先生,一来我不了解他,二来我从没读过他的其它文章,今日读了《读<伊索寓言>》,灵感忽起,便有了下面这篇小文。蝙蝠的故事:钱先生说人比蝙蝠聪明,的确如此。但是有更聪明的人决不会在文人面前弄武,在武人面前卖文,而是在文人或武人面前夸赞自己文武双全,还装得有模有样,让被骗者心甘情愿匍匐在地,自愧不如。蚂蚁和促织的故事:钱先生认为蚂蚁借助了促织的死满足了自己,殊不知这正是促织为了成就他人而故意饿死自己。比如现在保险公司的赔偿金是高得惊人的,可以牺牲小我骗一些钱成就别人的梦。不过钱先生又如何肯定“促织”一…  相似文献   

13.
读《伊索寓言》,文豪钱钟书是读出了味道。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复杂生活的智者的钱钟书,能够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洞察幽微,用自己独特的“别一只眼”简笔勾勒,撮其要、观其形,使我们看清了镜子背后的是是非非。《读<伊索寓言>》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而这恰恰给我们理解文章带来了难度。现仅就文章的难点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4.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1.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解读一:这句话写尽了大作家的悲哀。死后可以养活一大批人的大作家,生前却常常连自己也养活不…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切入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灵智隽永,奇警深刻。他在古希腊寓言的石头墙上,竟然别凿一隙,让一株钟灵毓秀的智慧之树藏根其间而旁逸斜生,“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用”。钱先生读《伊索寓言》,并不止于对其中所寄寓之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的感悟,而是打通古今作出位之思,将那些古老寓言的情节嵌入现代文明的画布背景中作个性化的新解与改制。其文的旨趣亦绝非是在炫其博雅,而是以闪烁着妙悟的博采并蕴含着真理的佯谬的“钱氏解读”为利器,对现代社会的弊端及现代人性的丑陋做犀利、痛切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一些中小学生创造力严重不足,其表现之一是学生的求异思维仅仅是“脑筋急转弯”式的单调模式。以高中二册的《读〈伊索寓言〉》的阅读教学为例,寓言的寓意是人人熟知的,学生对这些寓言的发挥通常限定于赞美本应嘲笑的寓言主角或行为。如赞美狐狸的“敢于放手”、蝙蝠的“善于应变”、青蛙的“树立自信”……然而,本文的最大魅力在于作者深刻的求异思维———或引申其态度,或反驳原寓意观点,往往在不经意间勾连出丰富的人生哲理。所以,教学时可以针对寓意的“初始意义”与“临时意义”这一环节来把握文意,借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他们的话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教材《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此文集写过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先生这个文集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正是这种“眉批”式文章。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内容进行教学预…  相似文献   

20.
一、文思导引本文从读《伊索寓言》有感起笔 :一感人事上的关系多么具有普遍性 ;二感现代一切 ,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以此纠正好多浅薄的见解。钱先生或在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引伸和发挥 ,或对故事本身作了全新的理解 ,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文中引的故事 ,或讽刺趋炎附势的两面派 ;或揭露靠别人而生活的“寄生虫”、“嗜血者” ;或劝人力戒贪得 ;或嘲笑“只管高处看 ,不管脚下结果”的一种人 ;或说明实质是掩盖不住的 ,孔雀的羽毛虽然美丽 ,却不能代替乌鸦的躯体 ;或鞭挞那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 ;或讽刺那种不愿付出 ,只想索取 ,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