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浅谈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成绩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现状篇 毋庸讳言.如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太难做了:三令五申教育学生不得吃零食.而学生照吃不误。甚至越吃越猖獗;明文规定学生不能进“三室一厅”.学生还是偷偷摸摸,变着法子去网吧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三番五次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破坏公共财产,学生还是置若罔闻.课桌椅、门窗屡有破坏;铁性要求学生考试不能作弊,作业不能抄袭。学生还是屡屡违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明确规定学生不得谈恋爱,而“地下游击队”却如“星星之火.燎原一片”;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学生却嗤之以鼻。认为大惊小怪。不合时宜……总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一、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原则在农村小学中,学生年龄较小,单纯且无知,也不像城里小孩从小就见多识广,在他们眼中老师是权威型的人物,一般对老师是敬重兼畏惧心理;有的老师自视高学生一等,端起先生的架子,板着面孔搞教学,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视学生为存储知识的容器;还有的老师体罚学生,农村小孩在家挨打似乎是家常便饭,学生和家长对此都不以为然,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说:“我家小孩要不听话,就麻烦老师你多打几下。”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师生关系是很难融洽的。因此,要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庶 《考试周刊》2012,(60):168-168
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议论:某某真聪明,门门功课90分以上。家长这样议论,老师这样议论,学生自己也这样议论,甚至有些同学因成绩不太理想而认为自己智力差。其实这是对智力的一种误解。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是智力好的同学,这是事实,但不少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中也有不少智力高的人.这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不少农村初级中学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当不少“问题学生”出现上网、打架、违反住宿纪律等现象时。学校及班主任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关心帮助。而是采取开除其住宿资格、家长带回教育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结果导致大量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向社会。面对这种现象。怎能不让人心寒?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学校及班主任老师为什么会对“问题学生”痛下“杀手”呢?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就是不给孩子发言权。看看您的周围,“小孩子懂什么”仍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有些家长,嘴里虽不见得这样说,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在言谈举止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教育家陶行知说:“若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这么说可真不冤枉父母们。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  相似文献   

7.
校服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学校和家长的棘手问题。我们身边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个学校想购校服就购,想怎样购就怎样购,毕业班的学生才领到校服就领毕业证了,做得真过分。”于是许多家长甚至教师常有这样的怀疑:为何本地的校服不少,价也合适,学校却偏偏花高价从外地购进,难道是为了回扣,红包,照顾关系?然而,亲自经办订购校服的人也认为自己吃力不讨好.满肚子的委屈。有不少人还亲眼目睹:没有带足包括技服费在内的报名费,孩子就上不了学;学生未按时交清校服费就被罚站还通知家长去学校b不少家长怨声而起。一些服装老板也不时…  相似文献   

8.
家庭.社会的细胞;家长,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学生厌学风的冲击下,细胞发生了裂变。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教育十分薄弱;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之间的结合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家庭教育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配合方面看,除少数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少数家长能和学校配合默契以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窦瑾 《教学月刊》2010,(6):36-38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都懂了,但教师还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在向学生“布道”,结果是学生因兴趣疲劳而“万马齐喑”;另一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明显超出学生的实际,学生接受不了,但教师还是自鸣得意地表演着“独角戏”,结果是学生因基础缺乏而“混混沌沌”.出现上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较多,学生中有因早恋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的,男生为女生打架、女生为男生殉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早恋的特点,找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转变观念———与学生沟通对于早恋,家长们的传统做法是对孩子与异性交往进行监督,一有蛛丝马迹,必查个水落石出。不少家长方法欠妥,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私拆子女信件,私自查看孩子日记,任意训斥、责骂孩子。有些学校处理早恋往往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写检查、停课、处分,甚至广播上点名、公开情书等。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  相似文献   

11.
陈肖玲 《广东教育》2005,(12):54-55
请先看两个现象:一、有位老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犹如官兵呼叫,即教师要有一呼百应的魅力。”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睡倒一片,“百呼不应”;教师满腔热情,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研究结论都由实验得出。但是,化学反应大多发生在一个复杂的化学环境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实验异常现象,即与书本上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在演示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有的教师表现得比较慌乱,甚至篡改实验结果,尽量迎合书本的结论;也有的教师不加分析重新再做实验,直至与书本结论一致,或者承诺以后补做.甚至“指鹿为马”的搪塞过去。而学生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时,面对学生的疑问有的老师往往简单处理,漫不经心,含糊不清。甚至不了了之。这样对待实验的异常现象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对于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以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品德、创造性的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怎能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任其快乐、自信地飞翔呢?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丝阳光.他便能给你呈现一片灿烂的天空。本学期开学时,五年级一位语文教师因病请假一个月.我有幸带这个班一个月的语文课。班里有个全校很有名的问题学生,家长不问,孩子不学,样子脏兮兮,连表情也因长期自认为差,而张着嘴一副“不正常”的状态。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真的不可救药了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一组教育细节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事件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逆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他们对老师或长辈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要遵守公共道德.爱护公物.他偏要不遵守社会公德,破坏公物,甚至公开顶撞等。当然,青少年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受家庭影响.有的受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是因自身心理素质、知识程度、爱好、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不少青少年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品质问题,诸如性格孤僻、情绪抑郁,敌视他人、不擅交流.唯我意识严重、对人冷漠等等,这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家长的一致关注。不少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存在心理问题,而且呈加重发展趋势,其根源还在于他们难以得到社会,尤其是来自于父母和教师的充分的关心和理解,他们迫切呼唤着情感温暖。  相似文献   

16.
刘成伦 《今日教育》2007,(5S):37-38
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 当下的孩子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普遍缺少蒙恩意识。早在三年前我就着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诸如在特殊的节日设立感恩活动周.要求学生完成对同伴、老师、家长、班级、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作业.并请家长签字督促。可是.日子久了。不少家长为省事。不管孩子是否完成.都照签不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位家长如此留言:傍晚时分.我向儿子提出一个要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为了感恩。你今晚给外婆洗一次脚好吗?哪知儿子死活不答应.我软硬兼施做了许多思想工作。儿子就是不肯。在我有些失望甚至想放弃的时候.我意识到光有要求是不行的.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于是。我耐心地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第一个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因此我想为自己的母亲洗脚。你也参与。我们母子俩一人替外婆洗一只脚。”这样。儿子才爽快地答应了……是啊!读到此般留言。我不禁要问:每次给学生布置的感恩作业,究竟有几成真实?有多少学生因感恩作业而滋生了由衷的感恩之情?有多少家长用心地在培植孩子的感恩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蒙恩意识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7.
《海外求学》2004,(18):22-24
在新加坡读书的中国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低龄学生多,在语言学校、中学甚至小学里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由母亲陪着读书的。  相似文献   

18.
有许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很重视大学在社会上的“名气”,且常常很在意排名,甚至会为母校排名第几激动不已。有人喜欢一辈子以自己上过的大学来定位自己和他人.而许多家长也以子女所上的大学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比较普遍.在海外的华裔中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19.
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天津教育》2008,(11):30-3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和“边缘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与“一般”青少年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在教师、家长和其他人眼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划入“另类人群”的范畴,甚至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本期“德育”栏目选择性地介绍几类“特殊青少年群体”,研究他们行为“特殊”或“边缘化”的原因。探讨对他们的教育方式。面对这些青少年。我们首先应做到靠近、了解和关注.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拒绝。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才具有可能。  相似文献   

20.
王莉 《考试周刊》2010,(17):80-80
由于众多的原因,不少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看到,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后,不少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小孩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每次考试都是八九十分,怎么到了高中数学会考得这么差,成绩会下降这么多,什么原因呢?”我们就要把初、高中的数学特点与学习方法等的差异跟他们讲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