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教学中到底要不要用“下水文”?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怎么办?关于“下水文”的问题老师们众说纷纭。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上课伊始,经过了交流资料、初读课文、朗读感情、配乐表演等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都变得比较集中,特别是文中可爱的雪人让他们非常喜爱,在读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候,我顺势提问“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刊登的《“除”与“除以”之我见》一文,觉得张维宁老师说的“应该把‘除’与‘除以’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我实不在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5.
胡蓉 《江西教育》2007,(12):35-3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直接人物识变化,对比质疑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语如“文静”“忧郁”“微笑着面对生活”等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6.
自从“0”归为自然数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有些问题的确不好界定和划分。正如《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5期蓝玉文老师在《都是“0”惹的祸》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0是偶数吗?0是合数,还是质数?相邻的自然数是互质数吗?0/4是真分数吗?”笔者在教学中曾疑惑过,也和同事们讨论过,但就是没有提起笔像蓝老师这样正式“申请”过。因此,笔者读过蓝老师这篇文章后,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拙见,以期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病梅馆记     
《中国人民教师》2005,(2):62-64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深刻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面对统治者扼杀人才,龚自珍痛心疾首——“既泣之三日”。  相似文献   

8.
徐珂 《阅读与鉴赏》2007,(6):39-40,72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我的教案设计当中,我如何回答他们?他们提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程序,我怎么去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并继续我的教学,直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育机智”的问题。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碰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而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凭借自己丰富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反,“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消极地等待教材内容的…  相似文献   

10.
沈力军 《教书育人》2000,(15):48-48
1.学生如果是个“容器”的话,全凭老师“灌”,这多年也该贮存了不少知识了。可某些同学的知识哪里去了呢?还是由于这容器中还有封闭阀门的阻隔,我们压根儿就没灌进去?鲁迅曾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在培养一个学生成长的进程中,师生相伴,十载寒窗,做教师的,究竟有多少心血、多少劳动是“不在其中”的呢? 2.如果你的学生是那样虔诚地听从你的指教,毫不怀疑地照搬你的现成的答案,不越你“雷池”一步;那么,面对他们渴求知识的、对你信赖的眼睛…  相似文献   

11.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12.
某期刊登了“万有引力是重力吗?”一文,对文中所得到的“万有引力就是重力”的结论笔者有以下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作者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空间,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将其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谰的生活,去品味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郭亚萍 《师道》2003,(6):42-42
这是一件小事。有一次上三年级思想品德《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一个女同学总是有意无意地往课桌里面看,我暗中注意着她的举动。等我把课讲完了,叫同学们做练习时,她终于耐不住课外书的诱惑,偷看起来。我悄悄走到她跟前,她丝毫没有觉察。我顿时怒火冲天,大声呵斥:“给我!”她望望我,双手伸进课桌护着书,一副誓死与书共存亡的架势。“给不给?”“我借来的。”“不管谁的,都要没收。”她坚决不给,我坚决要收,形成了势不两立的态势,全班学生也都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真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她仍然无动于衷,于是我一把…  相似文献   

16.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围绕以下三点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陋室铭》一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分析为类比,意即类比推理。笔者对此颇有疑义。  相似文献   

19.
李晓玲 《四川教育》2010,(11):38-38
三十年的语文教学行走,我曾在语文教学的本真探索中跌跌撞撞,艰难前行,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文”“道”之争才尘埃落定,双基训练与情感 陶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又起风云……我在困惑,  相似文献   

20.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芜.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