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二课堂是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Z学院艺术学院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环节,制定第二课堂学分实施方案和认证标准,并积极探索新型第二课堂构建的形式和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建设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嘉兴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探索,并在隐性教学环节运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办学理念,对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课堂作为本科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课堂质量的高低将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建设中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存在的不协同问题及成因,并以投资学专业为例尝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技能与理论培养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正确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高等院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调研,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研究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通过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新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进适合区域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构建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提高"产学研"能力等办学路径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存在办学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教师素质较低、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机制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共赢发展.为此,应通过革新办学理念、调整学科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等方式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需要使本科院校由原来单一的研究型高校逐渐转变为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并举的格局。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如何做好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文章力图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新时代的特征、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异同,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应采取的措施四个方面集中讨论了新时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教学能力和水平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转型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青年教师在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中首先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着重探讨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  相似文献   

9.
地方本科院校要保证基本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应尽快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定位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素质能力结构构建,要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共性目标来进行,学生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潜能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结构与各类大学生相比可分成共性能力与个性能力两大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要因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自觉树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地方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hich the face-name mnemonic was applied to the task of associating 14 artists' names with two styles of their artwork, portraits and thematic paintings. Following study of the 28 items, mnemonic students outperformed “own best method” control students on both immediate and delayed matching tests. Further, mnemonic students maintained that advantage on a two-day delayed “transfer” test that requir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aintings by the same artists. In addition to replicating prior positive mnemonic artwork-learning findings, we found that thematic paintings are generally easier to associate with names than are portraits — like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distinctive, and because they provide a more “target-rich environment” for making mnemonic associations.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remembering artwork and other picture-word content mnemonically in educational and real-world contex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论美术批评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4):132-133
美术批评学在美术教育领域里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与美术理论、美术史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重要价值,对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讲课,关键是内容。内容精通,讲课没有大问题。其次是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顺畅。最后是表达具体、优美。内容、逻辑关系、表达方式,就是讲课的三要素。学理、条理与文采,学科、逻辑与艺术,艺术师范生掌握了这几方面,就掌握了讲课。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资讯快速发展和相互连接的当下,当代艺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勃兴。随着众多数字、传媒、电讯、网络等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除了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对单一媒介的依赖性,也带来当代艺术媒介运用的转型。借助于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可以将现实与虚拟合二为一,开拓了未来对新媒体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前景。这是新时期下传统审美与媒体技术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对整个人文世界中正在发生的存在方式转向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teacher, drawing upon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wo related pieces of research: the first investigated practices within the Artist Teacher Scheme (ATS); the second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practice‐based coursework in an MA Art Education programme at Roehampton University in London.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artist teachers (including masters' students), their tutors and gallery educators were explored. The data for each piece of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unstructured, open‐ended interviews. A significant reflexive and autobiographical dimension for the research was motivated by my own identity as an artist teacher, and by the exploration of reflective practice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realising and sustaining an artist teacher identit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onnections between art practice and teaching are complex, diverse, difficult to articulate, challenging to implement and do not easily lend themselves to simple impact measurement. The ATS operates in a context that includes languages,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from frameworks in education and art that can be both complementary and oppositional. Artist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of negotiation through which they can articulate and continuously reappraise their art practice and, at an appropriate stage, use that practice to inform their teaching.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追溯传统艺术的渊源,进而从现代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革新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会使我们的现代艺术创作在把握借鉴传统艺术的程度时,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象,一种意味深远的艺术语言,一种特别的艺术手法树立在时代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存在诸多“异化”现象,如课程目标功用化、课程内容空心化、课程实施虚无化等。为避免艺术课程异化,就必须让艺术课程观回归,即要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就是艺术,它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是其它任何课程不能僭越和取代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学艺术课程应是“无用”的、“美”的、“体验”的课程。同时,为了实践这一回归后的艺术课程观,应采取以下对策:从“成人”的角度认识艺术课程;以“专业”的方式实施艺术课程;从“开放”的体系评价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18.
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阵地便是高等院校,它是进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重要的场所。在大学的艺术教育当中,应该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引用,在大学的艺术教育实践当中融入民间艺术。这样不但可以传承并发扬民间艺术,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乡土教育,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可是现在,高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存在着路径太窄、模式单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等问题,然而民间艺术却风格朴拙,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主要针对在高校艺术教育当中融入民间艺术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19.
技术对文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技术技巧是文学艺术的有机部分。技术对文艺的发展有积极的正面影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居于社会至上地位的时代,“技术主义”可能会成为致艺术于死地的“杀手”,而弃绝技术技巧的文艺思潮则意味着艺术家“江郎才尽”。文学艺术应是“美”和“术”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阵地便是高等院校,它是进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的重要的场所。在大学的艺术教育当中,应该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引用,在大学的艺术教育实践当中融入民间艺术。这样不但可以传承并发扬民间艺术,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乡土教育,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可是现在,高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存在着路径太窄、模式单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等问题,然而民间艺术却风格朴拙,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主要针对在高校艺术教育当中融入民间艺术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