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伪公然歪曲历史,提出东北是“独立国”的谬论。妄图以此为伪满的成立寻找历史依据,也为日本占领东北披上合法的外衣。对此,中国史学界广大仁人志士据理力争,除了揭示日伪反动言论的本质外,他们还按诸典籍,以历史文化为主要武器,并结合地理、法律等知识,论断和确认了东北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日伪的反动谬论。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在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持下,围绕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了一场温和型的革命外交运动。"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这一进程,让王正廷的外交工作异常艰难,最终在民众的抗议下引咎辞职。在这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同列强艰苦谈判,收回了关税主权,部分租界与租借地等,但这场外交运动也因国家内忧外患而失败。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证明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及其对侵略者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给东北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事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但事变给东北人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却依然存在,甚至作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遗传给后人。本文分别从奋起反抗,曲线救国,消极忍耐和同流合污四种表现,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 ,新桂系深感民族危机严重 ,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反应极为强烈 ,不顾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高压 ,发表了许多抗日言论 ,清醒地看到了国家民族所处的危机 ,极力主张对日作战 ;在国民党集团内部率先打出了“抗日救国”的旗帜 ;并以抗日为己任 ,提出了“建设广西 ,复兴中国”的口号 ,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公然发动的武装侵略战争的开端,中国由此陷入了空前严峻的国难,国内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爱国实践给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进行武装抗日的策略,积极支持、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创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反日游击队。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一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东北的革命实践提出了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国一方面为谋求“英日同盟”的恢复,百般偏袒、讨好日本,另一方面为使国联从事变中脱身,千方百计地拉美国“合作”。而美国则遵循事变前与日方达成的秘密谅解,并力图使事变主导权掌控于币原外相之手。对事变处理的不同对策使英美两国在“九一八”事变时期始终处于一种“不合作”状态,这不仅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也为英美两国以后处理远东问题埋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牵涉各方远东外交政策,美国作为远东拥有重要利益的大国,其外交政策走向对国际局势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在日本的武力下,美国所构建的华盛顿体系逐渐走向了破产。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前后 ,是蒋介石对日战略形成的重要时期。蒋介石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 ,考察中日双边之各种因素 ,形成了其独特的对日避战战略。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战略的背景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乃至地方军阀都纷纷改变了政治态度,在抗日救亡这一共同政治利益的基础上初步实现政治凝聚;他们积极从事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其自身组织也有了初步发展;中间势力的崛起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沈阳进行严密控制,对地下党组织进行疯狂搜捕。中共满洲省委鉴于沈阳日益严峻的革命环境,决定将省委机关由沈阳迁至哈尔滨。为加强对沈阳及南满地区的领导,中共满洲省委在临行前成立了中共奉天特委。中共奉天特委从1931年11月建立到1935年1月撤销,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率领广大党员和群众与日本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满铁。表面上,满铁的设立是为开展铁路经营活动,掠夺东北物资,但实际却远非如此。事实上,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大陆政策”的急先锋,在整个侵华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国策会社”它所带有的政治色彩是浓重的,而绝非一般的单纯的殖民机构。本文拟通过满铁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政治活动,对其职能和性质加以深刻剖析,以再现日本侵华之史实,并以此警谕后人。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观点从国际到国内被认同了近五十年。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深入,"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越来越成为不被支持的观点,2008年9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征集的两份来自日本的史料更成为驳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起点论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6.
1933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朝阳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除了大搞屠杀、血洗和集家并村等罪恶行径外,在经济上也对朝阳进行多种形式的抢掠。主要是以合办的形式侵吞资本,实行“适地适产主义”原则,疯狂掠夺资源,排挤民族工业。日本侵略者占领朝阳之后,对朝阳私人资本主义商业进行垄断经营并强征粮食和各种苛捐杂税。当时,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朝阳地区,经济严重衰退,已经濒临崩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蒋界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一文作者关于“蒋介石不大可能下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观点,提出几点质疑,指出,仅以蒋介石9月18日没在南京以及他那几天的日记为依据,否定他下令不抵抗的史实,是没有说服力的;进而指出.没有真凭实据,历史结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整个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以至“海内外贤士大夫,奔走呼号,复兴民族之声,嚣然四起”,《复兴月刊》大声呼喊:“中国今日,内则政治窳败,财尽民穷;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  相似文献   

19.
“发生式”教学就是指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因素,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准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动态真实地展现学生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摒弃僵硬死板的灌输和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从而促使建构学习自然“发生”。下面以数学课为例,介绍一些采用“发生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