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禺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话剧发展至30年代期待成熟的现代话剧艺术出现的时代要求使然;二是南开新剧团和张蓬春对曹禺的影响和培育;三是曹禺在借鉴学习外国戏剧技巧的同时坚持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话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话剧的粗糙雷同,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披荆斩棘,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终于出现了曹禺这样大师级的剧作家,为中国话剧的成熟,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建树及意义表现在:首先,伦理批判与精神反叛的思想体系;其次,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第三,话剧文学样式的杰出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话剧是诗与戏剧的结合。他的话剧创作,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表演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曹禺的话剧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相似文献   

4.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戏剧创作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层渗透和融合,使中国话剧真正实现了具有民族独创性的改造和转化。所以,在民族性的视闻中对曹禺剧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推动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琪琦  王冬云 《文教资料》2020,(1):33-34,51
曹禺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话剧家,他的成功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体验、愧疚体验、生离死别体验与爱情体验。其中孤独体验直接奠定曹禺话剧苦闷风格的基础,愧疚体验、生死离别体验、爱情体验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素材,这些体验对话剧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剧作具有里程碑的不朽意义,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对此,以往的曹禺研究者们均予以肯定,并已做过多视角、多层面的理论透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历来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或者说探讨得尚不够深入)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即从心理分析角度去探究曹禺话剧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之奥秘所在。而我认为,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1910-1996)诞生一百周年。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文化巨人.以他优秀的话剧剧本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话剧这一西方引进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并赢得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普遍喜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11.
曹禺作为著名的话剧艺术大师已为世所公认,他创作的每一部话剧60年来历演不衰,深受中国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喜爱。原因在于曹禺的每一部话剧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曹禺话剧的整个乐章中成为不可忽略的变奏,在艺术的嬗变中为我国今后的话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奏之一:人物的典型化塑造人物形象是剧作家艺术追求的目标和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曹禺在《看话剧〈丹心谱〉》一文中写道:“写戏主要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上。”曹禺不仅注意写人物,而且善于写出人物的性格来,在处理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上,曹禺不注意调遣…  相似文献   

12.
曹禺早期话剧在舞台表现设计构思方面颇具艺术匠心。为使剧情曲折引入,作家运用了反讽,对比,悬念,间离等舞台叙事手段。同时妙用音响设置背景,再现环境,刻划心理,虚写情节,另外,巧借灯光,安排人物出场,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渲染气氛。曹禺这方面的成就得益于他早年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曹禺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老舍话剧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统领着中国话剧的不同时代,成就了中国话剧的辉煌。曹禺和老舍的话剧由于成长背景、文化积淀以及处理文学与政治问题的不同方式,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通过二者话剧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为当下中国剧坛提供可资鉴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在于注重营造戏剧氛围,戏剧氛围的体验是一种知觉过程,包括场景氛围和场面氛围诸因素,这些在曹禺早期剧作中都有所体现,并形成其早期话剧特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小桂 《中文自修》2003,(9):20-21
曹禺这位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剧作家,23岁时因为写了四幕剧《雷雨》一炮走红,这个出生在天津的腼腆男生,当初也许不过是因为对自己的大家庭深有所感,却不期从此走上了文学大师之路。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小时候接受的还是私塾教育,天天在家诵经读史,而酷爱戏剧的继母,却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相似文献   

16.
曹禺及其经典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闪耀着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光芒。剧中人物作为曹禺的话语承担者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精神游弋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显然受到剧作家主观因素的复杂影响。作为创作主体,曹禺的多元价值导向成为话剧人物精神出现游弋现象的本源性纠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分析,体现曹禺话剧的现实主义风格。赋予每个人物特定的历史使命,以此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民性的特色,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曹禺戏剧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无论在主题展现、形象塑造、环境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象征色彩都非常明显,这种表现手法贯穿于曹禺整个话剧创作。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曹禺戏剧的风格热烈而激荡,内容深刻、含蓄、富于哲理性,洋溢着一种缠绵淡远的诗情画意,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话剧这一崭新的艺术剧种是20世纪初由留日学生首先从日本引进的。它之所以能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广泛传播,一是由于救亡留日、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二是适应了辛亥革命宣传的需要;三是话剧艺术本身所独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曾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