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矫枉过正是一个片面的命题。正确的提法应当是矫枉未必过正 ,即一般情况下的矫枉不必过正和少数特殊情况下矫枉可以过正。一般情况下矫枉不必过正有五方面的理由 ,三种情况下矫枉可以适当过正  相似文献   

2.
<正>特殊化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或问题,从原有范围,缩到小范围或个别情形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用特殊化方法解题的理论依据是,一个命题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则在特殊情况下必成立;一个命题在特殊情况下不成立,则在一般情况下必不成立.其解题的思路是:待解的一般性问题,经特殊化变为问题的特殊(或简单)情形,根据特殊(或简单)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4.
自新课改全面推开以来.语文的人文性一度受到高度关注.似乎课堂教学不谈“人文性”就脱离了新课改、然而,矫枉却出现了过正,过度强调人文性又使得语文课失落了语文本体。  相似文献   

5.
枉者,曲也,即不正直;矫者,纠过也。“矫枉过正”指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过正论”者认为,要变有偏差为正确,在纠正时必须做得过分一些。只有纠正得过分,才能达到“矫枉”的目的。在思想教育中,“矫枉过正”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过头的批评。“过正论”者认...  相似文献   

6.
宋川 《成长》2005,(8):64-67
紧张的生活节奏、无形的学习、就业压力,稍不留意各种心理疾病争相露脸。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矫枉就会过正,因为怀疑自己得了某种心理疾病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近来在网络和报纸频频曝光的各种“世纪时髦病”又是何方神圣呢?让我们用第三只眼去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7.
正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我国各地政府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小学招生办法的改善、初中招生办法的改变、作业的限制、考试的调控等。由于制度、思维及行为的惯性,使得许多措施难以短时奏效,管理者为改变不尽合理的习惯做法,往往采取"矫枉必过正"的策略,因此,教育领域中的某些改革常常会出现"倒洗澡水时连同洗澡的孩子一块儿倒掉"的"过正"现象。例如,被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普遍关注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矫枉过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枉”,错误或偏差,不正确的意思。“矫枉”的本意是求达于真理——“改正错误”。而“过正”的结果则又是“枉”,不是吗?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往往出现一些类似不该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综合教育思想(或称教育综合论)萌发于十年教育改革的起始阶段,是在反思过去三十年教育失误的过程中产生的。以往教育上的失误,从认识论来说,主要是教育思想的片面性和单一化造成的。而且重复着用一种片面性去否定另一种片面性,最后还是片面性。片面性导致摇摆,简单化导致回归。长期来社会舆论形成一种“矫枉必须过正”论,起了片面的导向作用,把反映部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绝对化、普遍化,给片面性以合理的地位。岂知社会建设,特别是教育事业,矫枉必须取正,万万过正不得!在反思中,我们不禁慨叹:如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变得有生机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矫枉不能过正,我们看一。在不少地方,人们已经不敢再提“传统教学”了。即便要提,也是批判、否定,是数落“传统教学”的问题与弊端。“传统教学”真的就这样不可理喻、毫无价值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