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3.
书讯     
《十年新闻写作变革》何光先著的《十年新闻写作变革》,是一部10年全国好新闻评选及好作品的系统评论集,是为纪念全国好新闻评选10周年而出版的。全书分五部分:10年好作品综合评论;10年好作品专题评论;10年评选札记;10年好作品选析;其它。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定价5.60元。  相似文献   

4.
1982年,《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会议消息能获全国大奖,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的新闻,很难不受它的制约。因此,会议报道常常格式化,像“八股文”,不用说拿全国大奖,恐怕在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中得个末奖都极难。  相似文献   

5.
佘兰 《新闻三昧》2008,(5):36-38
笔者发表在峰峰矿工报上的通讯《李玉环和她的学生》曾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是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是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俩个合作写出了三篇全国好新闻:1984年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全国好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7.
湖北孝感报有两组深度报道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以下简称《走廊坊》),一组九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及下简称《出路》),一组十篇,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作为这两组深度报道的作者之一,面对着新闻界“深度报道写作热”的兴起而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滞后,很想就这两组获奖深度报道的实践谈  相似文献   

8.
天庆 《新闻三昧》2006,(3):38-38
2005年11月17日羊城晚报A16版刊发一篇好新闻,题为《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肩)公安部长向英雄深情鞠躬(主)他表示要加强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副)》。这是一篇新闻价值挺高、写得也有特点的好新闻。可惜,又是不该留下遗憾的好新闻。说它写得好,从标题就彰显出来。它不是就会议报道会议,不是局限于报道会议的老框框、旧套路,突出写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谁颁奖等,更没有排列莅临会议的领导人的一大串名单。一句话,它没有囿于一般的写作模式,而是另辟新径,跳出会议写新闻,在主…  相似文献   

9.
11月18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首都地区)交流新闻采写经验座谈会”。首都新闻学会会员2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慈爱民(解放军报,作品:《万斤白菜“卖”了7元钱》)、陈西林(中国妇女报,作品《吴青和她的选民》),徐国柱(工人日报,作品:《扶风县发生令人痛心的“牛奶事件”》)、翟惠生(光明日报,作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孙敬尧(健康报,作品:《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男婴在京诞生》)、张芬之(新闻出版报,作品:《关于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讨论》)等在会上谈了他们的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0.
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的评议会议于五月三十曰结束,评出了一九八五年获奖的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百三十四篇(幅、条)。获得特等奖的四篇新闻作品是:中央电视台在柬埔寨前线拍摄的专题新闻报道《来自柬埔寨丛林的报告》、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报道《广州的“街边仔”》、人民日报的通讯《有胆  相似文献   

11.
第8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刊载的通讯《今日“两地书”》被评为特等奖。这是一篇从主题、写作、标题到社会效果都很突出的好作品。它通过老山  相似文献   

12.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写的三篇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我们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我们两个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我们两个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13.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14.
见微知著法     
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王新义同志新近撰写的《好新闻笔法探妙》一书,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这是本专门研究、探讨全国获奖好新闻作品写作技法的著作。征得作者和出版单位同意,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他、她、她》,是一篇获得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奖的优秀通讯。国内很多新闻著作在谈及通讯写作问题时,拿它作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它的原稿是通讯员采写的一篇新闻故事《一套丛书寄深情》.提供的新闻素材不错,通过叙述几个普通人所做的平凡小事,反映出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出了青年一代好学,助人、无私的高尚风格。但稿件表现形式偏于一般,闪现不出诱人的光彩.经过湖北省《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的精心改写,改以《他、她、她》为题发表,宣传效果大  相似文献   

16.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我们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句话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 回顾1984年《新华日报》开辟“新华论坛”以来,曾连续4年(84年—87年)获全国好新闻奖。几乎每一篇或在发表之后,或在评选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争议,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争议。1984年6月,《关于立“军令状”的异议》发表以后,马上受到一些来稿,表示不同意见。《人民日报》的吴昊同志写来题  相似文献   

17.
《新晚报》1987年12月2日发表这件读者来信时,配发了记者的调查附记和署名评论。这组报道,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收入《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一书。书的编者加了如下评介:  相似文献   

18.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天津日报发表的消息《“光棍堂”引来四只“金风凰”》曾获首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现在,经过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新华日报的通讯《“富光棍”之谜》也已进入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的行列。男大当婚,光棍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尽管这两篇的主题思想不同,体裁不同,但无论是天津日报那篇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闻爱好者》的征订单,言辞比较诚恳,我就订了一份。今年元月底,我收到第一期,一看封面并不怎么样,当翻阅了几页后便放不下了。我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熔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炉,很适合象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很喜欢《新闻写作入门》、《好新闻作者谈体会》、《学步一得》、《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等专栏,它适合我们需要,看了使人觉得摸得着,用得上.特别是读了这期刊登的《通讯员的宏观意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