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离不开一批著名思想家持续不断地批判。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骤废后,那些曾激烈抨击过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又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甚至一定程度上为科举制度“正名”。这一历史现象在以往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中很少提及,本文即试图挖掘几位主要的著名思想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对科举制度认识变化的言论,分析这些言论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一历史现象为何甚少引起后人关注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发轫于我国隋代的科举制度,到清末废除,前后持续了约1300年之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众参与、公平竞争、前程美好以及举业官学化4方面,这些因素一起构筑了科举制度难以动摇的基础。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程度很高,以致长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取代,说明这种较为科学合理的制度,其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4.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具有一种与现今学校教育制度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前人更多地关注科举制度,忽略了清朝学校教育制度本身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制度即使依附于科举制度,其本身的作用也不应该被科举制度所遮蔽。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中,科举制度的腐败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已彰显出来,一些开明的中国地主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1902-1912年是中国科举制度被废止、新式学校教育初创的时期,也是云南新式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云南完成了教育行政机构的初步建立及新式学校的创建,从根本上保障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近代云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乾隆九年(1744年),舒赫德倡议科举改革,清廷修撰的《清实录》等史籍对此有记载。这说明,官方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与北洋政府时期修撰的《清史稿》不同,《清实录》在谈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时,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忽略了舒赫德及礼部官员等无奈,甚至稍显焦灼、惶恐的心态。这种拒绝记录时代消极心态的做法表明,面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清廷已束手无策,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回避根本矛盾。《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具有标志性意义,那就是在科举制度最稳定、最繁盛之时,透露了这种制度行将终结的讯息。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在近代结束上千年的历史,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仅要问这种维系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为何如此神速地土崩瓦解?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但是,近代士人学术风尚的变化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作为发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和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对其在形式和实质上了进行许多变革与创新,这对自身的政权建设和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突破了学校教育对科举制度的依附,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聊斋志异》里,对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不是指篇章数量和篇幅长短而言,而主要指它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题材分类中所占的份量。而如果从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抨击了科举制度的弊病:首先,它集中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根本问题:这个制度究竟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封建时代,统治者开科取士,总是宣称要“选贤举能”、荐拔真才,以“学而优则仕”为标榜。但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2.
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起步于设立“读书三品科”的新罗统一时期,发展、兴盛于高丽时期和李朝前期,而最终衰微、消亡于李朝后期。科举制度直至1894年彻底被废除时已经在朝鲜半岛存续了近千年,同其他制度一样,既有推动其历史发展的一面,又有阻碍历史进步的一面。追寻朝鲜半岛科举制度兴衰的轨迹不是迷恋于过去,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地审视“科举制度”这一历史产物,在不贬抑其历史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探讨怎样理性且又科学地继承“科举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受时空制约的合理要素的途径。历史无法被割断,因为今天是从历史的昨天走过来的。传统固然要有人去继承,但唯有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和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会为后人留下值得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发明。它不但提高了官员的职业素质,也满足了专制君主控制官员选拔的要求,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使之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创造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官僚体系,从而完成了官僚政治大厦的构建。科举制度的存在与封建政治的命运紧密相联。当封建政治在唐宋时期处于蓬勃向上时,其所具有的政治活力和创造性也使得科举制度生命力洋溢;当封建政治在明清走向衰败时,其僵化腐朽也使得科举制度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各种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进而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从对科举制度的渊源、开启、定型、革新和终结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明的最恶劣的知识枷锁。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这种两面性和双重性对于当今的有关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8.
唐代科举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在唐代的各项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吴宗国教授所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论述精到,新意迭出,是唐代制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9.
该书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杨齐福副教授撰写 ,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6章 ,分别是 :近代社会转型与科举制度危机、近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废除、传教士与近代科举制度改革、新概念的生成及其对科举制度的冲击、近代新教育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终结、余论。作者深入挖掘史料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式 ,运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纵向考察科举变革的历程 ,从横向探究科举衰亡的文化因素。这有助于人们全面透视科举制度在近代的发展轨迹 ,更好地把握近代社会大变动的真相 ,进而认识近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凸显…  相似文献   

20.
甘怀真 《考试研究》2010,(2):108-116
科举制度影响中国以至东亚社会甚巨,历来论者多矣。本文则重点讨论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概念的关系。以明清为典范的科举制度的特色是“外部评鉴”、“客观量化”。弥封、八股文都反映了这种制度的原理。这种制度的原理反映了宋以后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及其权力关系。与这种宋以后的科举制度对照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本文也将着重讨论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文章干谒”制度,以探讨另一种公平的原理。本文也说明这种公平的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古代士族社会的关系。这两种公平制度的对比,或许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日本不接受科举制度,而归因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最后,科举作为东亚的重要文化遗产,仍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对于公平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