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励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23所高校大学章程为样本,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范围、渠道、方式、激励和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章程中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大学章程制定缺乏学生实际参与”“大学章程话语表述同质性较强且模糊不清”“学生参与治理的制度机制供给不足”“学生参与治理的权力异化”等问题。应从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治理机制、转变学生治理观念、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格局等四个方面应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马薇 《文教资料》2006,(29):148-149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通常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普遍忽视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功底。事实上,“翻译”能力作为“听”、“说”、“读”、“写”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能力,无论是在学生的考试还是平时的英语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提出的标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功底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的大学书院不管按何种模式运行,对书院最普遍的理念共识是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当前随着对“以学生为中心”概念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动性”被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核心。“学生能动性”是学生为发生改变积极设定目标、进行反思、做出负责任行动的能力,“学生能动性”不是学生固有的品质,需要在“互动”的环境中培养,能动程度依赖于环境的支持度。培养“学生能动性”是信息技术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迫切诉求,但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学生能动性”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多。大学书院作为人才培养创新的试验田,“学生能动性”培养应成为重要着力点,大学书院应从情感氛围、师生互动、通识课程、学生自治、选择机会等方面着眼,促进学生能动发展,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2008,(1):64-64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特殊的交往行为构成的“公共领域”。因而大学的社会功能和运行绩效取决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是否具备交往主体的共性?是否具备有效交往的“主体间性”?文章通过对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的考察,以及现代大学困惑的分析,认为应将“投资—生产—需求”的分化和分工型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投资方和需求方整合、需求方参与生产”的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重构主体间“需求整合的聚集式对话”促进现代大学交往主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结合OBE教学理念,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立足凉山地区的实际,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探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中“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构建“模块化+专业”的方式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地发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生的学业和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小媚 《英语广场》2020,(22):65-67
当前,各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备课,打造“金课”,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本研究尝试从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着手,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大学英语课堂中,旨在打造全新的大学英语“金课”。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难题之一。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独立设置“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开发“大学英语口语”教材;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开辟“大学英语口语”第二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9.
吴琪 《文教资料》2013,(34):191-19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边缘化位置。本文从“读者反应论”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学生为积极的“读者”,探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学生期待视野的拓宽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系统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效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当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的客观差异,大学新生入校后普遍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型,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大学生活。“磨合期”对学生来说即是对适应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一种考验。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磨合期”较长,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关爱与诱导,帮助这些学生安全度过“磨合期”。  相似文献   

11.
一、“善待学生”——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 大学是一项千秋万代的事业。大学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应该有自己的理念。我们在中山大学试图提出一些理念,并希望成为中大全体师生的共同信念。我们提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而这三个概念已经成为我们这所大学至关重要的核心理念,大学的各项工作也都应围绕这三个核心理念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学生素质的格式化和大学教育的职业化表明,社会似乎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忽视学生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对此,我们不能不看到,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教育的顶层组织,大学不能一般地定位于“面向”未来,大学还必须本着超脱的姿态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引领未来需要新人,塑造新人离不开求学问是。因此,大学应该且只能通过“求学问是,树人铸魂,引领未来”而通往大学之道。求学问是,是大学与技工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树人铸魂,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核心要素;而引领未来,是“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这一原理的体现,也是大学释放其批判功能的体现。因此,引领未来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职能的回归与当代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开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发挥“互联网+”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将“互联网+”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主要阐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合理的创新策略,使学生能够在“互联网+”辅助下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王正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28+230-228,230
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从教学实践角度,提出了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使学生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更佳,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定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木桶的盛水量由“短板”决定,而人的成功却由“长板”决定。从发挥学生的“长板”入手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1.1 “学能测验”的产生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同课异构”为基本手段,学生的专业方向为导向,着眼于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大学英语课程的“同”中之“异”.针对我校不同的教学对象——非外语专业学生和小语种专业学生,对同一门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一直是改革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究其内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从实现“为学而教”的理念。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理论,辅以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在普通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实现“为学而教”的可行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