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菱荡》是废名的短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陈聋子这一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处世态度渗透着浓厚的禅宗哲思,小说诗化的笔调和质朴幽丽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凝聚出小说印象式的整体氛围,共同表现出废名所追求的人性与永久的文学价值、静穆严肃的文学美感以及达到个人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枪乎?靶乎?     
题记:有关“射出”与“被射出”的班会主题词,已是第几次重复了?班主任报过第三次月考的名次后大张旗鼓地表扬了某某冲进奥赛班名次,几乎点名批评了某某被自费班同学“射”下去后,就重复他那万古不变的射击之喻了。唉,谁叫我们是公费班学生!我们是一群奥赛班和自费班夹击的……夹击的什么?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题为《守道论》的文章,批评那些“守道不如守官”的人。当前,这种“守道不如守官”的思想,在我们干部队伍中表现有三; 凡是上面来的东西一律照抄照办,凡是  相似文献   

5.
龙舟 《中文自修》2010,(1):11-11
读过著名画家范曾的一篇文章。他说:“宠物’云者,本应爱其生命.听其自然。然而人类的贪欲,必以动物痛苦的代价愉己,那么无论如何的宠爱都无异于戕害。”它们“虽为宠物,实为囚徒”。他并反思自己曾饲养两只小猴的过程,虽“饲以果品甜点,洒以香水,然而不到三年,它们先后死去”。范曾先生重视的是动物的“自由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6.
盲人和聋子     
1.一个盲人,一个聋子,同住一个村,是一对好朋友。一次,二人结伴回家。半路上,两人吵了嘴,聋子想赌气离去。临走时,聋子嘲笑盲人说:“没有我的照顾,看你何时到家?”盲人回答:“请放心,我总会到家的。””聋子路过一家酒店,要了一壶酒。店家说:“这酒名叫‘一壶睡三天’,你不要多喝。”聋子自以为酒量大,也没有听见店家的话,一气喝干了壶中的酒,不一会儿就醉倒了。.三天后酒醒。聋子跳起身,出了店门,向前飞奔。他远远看见在自己家门前,站着一个撑着竹棍的人——正是盲人。聋子赶上去,一把握住盲人的手说:“朋友,你跑得好快呀!””盲人说:“不…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可谓的论;其二,乃是文体之一种,系由诗发展而来,至  相似文献   

8.
教育艺术是老师们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如何以情感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常常作为教育艺术的典范写进许许多多的教育文章。如某报某文载:一天上课,×老师刚迈进教室门槛,“嗖”的一声,一只纸折的“火箭”飞了过来,差点打在×老师的眼镜上……他先是一惊,然后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说:“宇宙飞船上天,是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所驱;这只“火箭”射向老师,它的发射者肯定为渴求知识而来。现在我就满足这个“火箭”发射者的要求,下面上课……这位老师的宽宏大量实在可敬,然而,如此处理是否有道理?还值得研究。首先,“火箭”的…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菱荡》,可以发现废名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菱荡”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菱荡”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1.
[案例 ]语文课上 ,授者一如既往般自信 ,抑扬顿挫 ,神采飞扬。“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偶然中蕴含了必然 ,失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这一偶然源于人物贪慕虚荣 ,追求享乐的思想基础……”听者表情严肃 ,授者窃喜 ,不失时机地送上惊人之语 :“虚荣使女子堕落。”以求强化之效。有人颔首 ,有人窃议。教学按章步入“自由质疑”篇 ,沉默有间。女生甲 :“女孩穿得漂亮些不好吗 ?”男生甲 :“人应该适应环境 ,不要追求力所不及的事物 ,‘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女生乙 :“贪慕虚荣的人会勇敢地承担那笔可怕的债务吗 ?”男生乙 :“贪慕虚荣并不意味人…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故事报》1998年第5期第4版《尴尬二题》一文中有一句子:“阿莲曾经是个清纯的女孩子,所以我为之心动过心痛过。”句中作者将“心痛”与“心疼”混同了。“痛”与“疼”本义相同。“痛”,病也(《说文》)。“疼”,痛也(《广雅释训》)《说文》里无“疼”字,“疼”是唐时才出现的俗话词。“痛”与“疼”都有“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之意。如:头痛、肚子疼、心口疼痛等。在表示“惋惜、舍不得”的意思时,“心疼”与“心痛”通用,如巴金《关于〈激流〉》:“毁掉它们,我看着心疼。”《子夜》:“曾沧海捧起另一枝…  相似文献   

13.
大约一年前在北京举行的科技普及与科教兴国研讨会上,科普大师们就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反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与迷信,以及新闻的性质与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热烈讨论。大家对所谓“科学文化人”最近提出的若干“科普新见”给以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时下,青年教师队伍里出现一股“跳槽”风。能歌善舞者,跳!擅写会画者,跳!学有专长者,跳……或阴或阳,或明或暗。某师范学校1985年毕业分配出去的50名教师竟“跳”走了近三分之一,可谓百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师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进行的又是创造性劳动,当然不乏各种人才。但在学校里并非无用武之地,用不着竞相“流动”出去。能歌的,何不教学生歌唱美好的新生活?会画的,何不教学生描绘多彩的明天?善写的,何不教学生书写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教育天地  相似文献   

15.
近来学术界对李秀成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现在看来,李秀成是真降不是伪降,李秀成是叛徒不是英雄,已经真相大白,可以定案了。公开支持“苦肉缓兵计”、正面宣扬“万古忠义”李秀成的文章,已经不多见了。但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评论家在肯定李秀成投降是事实、承认李秀成的确是背叛了革命之后,却又端出种种“论据”,仍然要把李秀成打扮成一个混了不起的农民革命领袖,他们宣布,李秀成虽然投降了敌人,但就他的一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所谓“功过”论、“局限性”论、“不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7.
现行省编高中二册语文选了《促织》一文。文中写到成名幼子投井后,有这样一句话:“日将暮,取儿藁葬”。“藁葬”一词,课本注释为“用草席裹尸埋葬。”我查阅辞书,觉得此解有商榷之处。“藁”亦作“槁”。《辞海》有“藁葬”条:“‘藁葬’”言草草安葬也。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  相似文献   

18.
“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能改变自己!”“朋友们都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说我就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我把南墙撞倒了,我为什么要回头?”“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做语文老师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了王泽钊编写的《新语文》,共三册,每册有64篇课文,共150万字,每篇课文的结构都包括作品、注解、作者与作品、问题与思考、课后一得、换换脑筋六部分。该书打印稿曾在青岛市四所省级重点中学作为试点使用,学生的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前茅。青岛啤酒集团等一些企业也将选用该书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读物。络腮胡子,一头卷曲的过耳长发。1958年出生,1984年从教,从教期间换了4所公办学校,至今共送走17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青岛市里一直名列前茅。其人其语其书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文说明中,有一段话:“他(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这一段话中的“床第”让人迷惑,为什么有的地方写作“床笫”(读为zǐ)呢?到底是“床第”还是“床笫”呢?先来看看“第”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在《说文解字》里查不到“第”,但能查到“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说文解字译述》(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5页)中的“弟”字条还有一…  相似文献   

20.
一天,有个学生来到教研组,向老师借阅教学参考书。这引起了在场教师们的争论,有的主张借给他看,有的坚决反对,理由是,“教学参考书是专给教师们备课用的”。其实,这“理由”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把参考书借给你,到课堂上我讲什么?原来他的宝贝都在参考书里,教学内容都是从参考书里抄的。学生如果知道了这宝葫芦里的秘密,岂不有损教师的尊严?所以,教学参考书既是这些教师的法宝,也就成了字生的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