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化是审美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本文从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扬弃异化三个角度谈审美的生成,认为审美是与异化相对立的,审美生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白玲  李星雨 《海外英语》2022,(18):184-187
《海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文中七位叙事者体现异化主题。异化现象伴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阻碍了自由健全人格的形成。后现代叙事展现了叙事的碎片化,同时,多元化的叙事和审美体验反击了异化原理,为人类自由人格的发展与生成提供可能性场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由此论述了其与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异化劳动在产生对人的类本质的否定等消极作用的同时,仍可产生积极的审美效应与价值,进而令人的审美意识与感受得以提升、发展。南朝宫体诗虽不乏风格绮靡浮艳、单纯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趣视野狭窄、较少寄怀感思等不足之处,但其仍以语言、格律、对仗等方面的创新继续了此前诗歌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体现了异化劳动蕴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深层审美心理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长期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得人们逐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期,变态人格(或人格障碍,下同)在审美活动中因受到心理异化等因素的制约,其变态人格与审美心态畸变之间必然形成特定的交互关系以及呈现出诸多心向表征.异常人格的审美心理异化的特异性,与审美的相对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审美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审美异化现象,对于我们正常地鉴赏美的事物,鉴别真美与伪美,正确引导人心,以开拓美好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得人们逐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中生存与生存的异化,人对存在的思考,产生生命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必死”与各种“坎坷”和疾病给人身心造成的痛苦,带有不可避免的根本性,而要超越“苦海”,唯有进行审美,审美机制是人类进行自我拯救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9.
异化劳动下美的生成机制的四个要素: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过程中的总体环境、异化劳动创造的美的事物以及审美接收者,它们不是孤立静止而是相互作用和彼此回馈的,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对异化劳动下美的生成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把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因果联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的一个理论支点。在马克思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再到“金钱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发展过程。正是“劳动异化”的理论,将宗教异化的根源深入到经济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寻找人由以生成的标志,即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转化的关节点——劳动,而且也真正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科学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当今艺术危机与审美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用抽象的审美意识去代替对艺术的理解,用单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整体经验进行覆盖,从而在对艺术理解的维度中只剩下了审美,这是对艺术经验的审美意识抽象化处理,这是构成艺术经验的异化的内在根源,也是西方主体化美学倾向下体验学、纯粹美学等产生的根本原因。伽达默尔在反对审美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无区分",认为艺术经验是一个包括了审美经验在内的经验整体,艺术对真理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艺术经验的整体性中。从强调艺术经验整体性特征而言,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可视之为反拨艺术经验异化的思考,这也是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在美学研究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艾兹拉·庞德的早年旅法诗作《蚀月》以俄国形式主义的“锐异化”为理论镜像,投射出一幅极具后现代意义的月景图。“锐异化”创作技法有机渗透于诗行之间,冲击着读者麻木的自动化感知,将读者从无意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延长了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和谐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一种最高类型的美,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它是通过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克服人与自身的异化而实现了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追溯“异化”理论在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的演变历程,审视人性的异化与自由两个概念在西方美学体系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以探寻主客体分裂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如何以消除异化,达到人的本质的解放,实现人真正的价值,从而构建完整的人的自我与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sually appeals to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Even though this is needed, there is a neglected aspect of learning ecologically fruitful action; that of the lived‐bod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ived‐body as an important site for learning ecological action. An argument is made for the need of a biophilia revolution, in which refined experience of the body and enhanced capabilities for sensing are seen as important ways of complementing the more common, knowledge‐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lienation fro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s seen as one key element in producing environmental devastation. Consequently, human alienation from nature is seen as closely related to alienation from one's body. It is claimed that through overcoming the (Cartesian) dualist alien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its lived body, we can decrease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Methods of contemplative pedagogy are introduced for addressing alienation. By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 tangible lived‐body in yoga or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e reconnect to the material world of nature. Contemplative pedagogy cultivates the body and its senses for learning intrinsic valuation and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Lived‐body experience is challenging to conceptualise; we use Maurice Merleau‐Ponty's concept of the flesh in our attempt to do so. Finally, this paper suggests some contemplative practices of the lived‐bod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xperiencing the flesh of oneself and the world as one and the same is an environmentally conducive experience that gives value and meaning to the flourishing of all life, human and non‐human.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个在心理上未长大成人的“半男人”,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通过这一形象 ,作者揭示了“俄狄浦斯情结”对人心灵的戕害 ,谴责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人性 ,破坏家庭的罪恶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危机 ,并开出了独树一帜的药方 :调整男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思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美,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无思的审美以其潜在愉悦性和抽象形式性消解着现代意识异化和现实重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