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出生于簪缨世家的晚清满族作者文康著有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名世.该书多次再版,并于1991年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之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康作为封建末世的八旗世家子弟,历练了家世的盛衰变化,在凄凉晚境中写下生平巨著《儿女英雄传》,以他特有的对末世的心灵感受,在作品中再现了八旗子弟对生活的狂热追求和理想志向,可惜,文康是“生于末世运偏肖”,《儿女英雄传》中绚丽多彩的喜剧结局只能在美梦中“一晌贪欢”,最终逃不过末运偏肖的破灭。只能成为一曲封建末世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晚清官僚董恂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期间,曾评点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董恂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诸要素(人物形象塑造、谋篇布局、写作方式和技法、语言特色等)作了逐一评点。董评本作为该书清末手刊行的版本系统中唯一的评点本,不乏精辟见解,展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与小说创作理论,在版本与小说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26):33-35
《儿女英雄传》是文康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著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采用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的复句理论,旨在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说明性因果复句的主要结构模式和特殊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7.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1.陈寅恪著述中所见《儿女英雄传》事例《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清同治  相似文献   

8.
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9.
陈烨 《现代语文》2010,(1):63-65
《儿女英雄传》是继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它融合了英雄传奇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特点,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一一儿女英雄小说。作品中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特有的评话创作结构和精彩纷呈的武打描写成就了《儿女英雄传》的艺术闪光点,也使小说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满人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着意混合才子佳人和狭义小说的文法,创造出“英雄儿女”的模式,力图弥补《红楼梦》之遗恨,探讨新的叙事体裁。吟梅山人的《兰花梦奇传》采用了同样的文本对话和体裁混类的手法,但却对文康的“英雄儿女”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吟梅山人写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失败婚姻,由此对文康小说中所营造的那种“英雄”和“儿女”、“义”和“情”、私欲和社会责任、以及男女立场的和谐提出了疑问。在《兰花梦奇传》中,女主人公松宝珠的文才武略变成了在家庭场域中对夫权的威胁,引起了她丈夫的妒嫉和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在暴露“英雄儿女”小说文法所存在的矛盾的同时,《兰花梦奇传》触及了“‘大团圆’之后如何?”这一小说盲点,不仅对“英雄儿女”的模式给以了新的演绎,而且以悲剧的结局批评了文康小说的粉饰现实。论文旨在探讨两本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兰花梦奇传》对“英雄儿女”模式的翻案和改造。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被称作"一部融侠义爱情于一体的北京口语教科书"。其语言呈现出过渡期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分析文本,对"等"字进行了穷尽式搜索,重点探究"等"字的使用情况,以显示该书语言运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创作100多年后,《儿女英雄传》问世,这部作品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比较《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从版本考证、文本提示、情节漏洞三方面来看,现在常见的《儿女英雄传》版本很可能经过了多次、多人的修改,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文康写作该书至少是分两个阶段写成的。最初的构思可能只有前二十八回。  相似文献   

15.
文康不满《红楼梦》中所流露的封建末世说,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纲常礼教的迂腐守旧的立场出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创作《儿女英雄传》与之争胜。其作品对《红楼梦》的女儿观、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官场黑暗的揭露等方面有着承继渊源,但在主题表达、人物形象、满人民族意识、文学的雅与俗等方面作出了新变。  相似文献   

16.
<正> 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共五十三回,因原稿蠹蚀不清,笔墨弇陋,疑经他人赓续,刊者削去后十三回,今存四十回。成书大约于1849年以后。作者文康,字铁仙,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之孙。《八旗文经》说他“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驻藏大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显  相似文献   

17.
一.笑不可仰"笑不可仰"最早见于清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时代文艺出版社《聊斋志异》第三卷417页《仙人岛》有载:(1)王闻之,意兴索然。桓笑曰:"童子何知!不在此,只论文耳。"王乃复诵。……桓恐其语嫚,不敢研诘。王诵毕,又述总评,有云:"羯鼓一挝,则万花齐落。"芳云又掩口语妹,两人皆笑不可仰。清代文康的著作《儿女英雄传》(西湖书社1981年1月出版)中也有  相似文献   

18.
文康《儿女英雄传》在清末白话古典小说中是有影响的一部书,尤其在语言运用方面,更为人们所推崇,曾被称为“京语教科书”,一向受到语言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此书自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初版行世,一百多年来虽屡经校点,版本迭出,而迄今竟无一标点完全无误的本子!白维国同志《明清白话小说若干标点辨误》(《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曾指出《侠女奇缘》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六处标点失误;尔弓同志《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视角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有利于铺陈多条线索和全景鸟瞰的全知视角,同时也成功地使用了限制视角的穿插转换和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灵活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文康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小说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学界和语言界都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研究书中的疑问副词‘可’,在穷尽性调查全书语料的基础上,对疑问副词"可"的发展,"可"在反复问句中及特指问句中的用法进行描写分析,力图勾勒出"可"作为疑问副词在书中的运用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