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它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际氛围的营造,都有重要影响。所以,认为它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引导其发挥积极和,限制其负面影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独立于正常的班组织、团组织、值日小组之外,对  相似文献   

3.
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类型的小群体活动特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其扬长避短,与正式群体活动相辅相成,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摆在每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潜心考察,确定工作指导思想。班主任在接受一个新的班集体前,都应先通过向该班以前的任课教师了  相似文献   

4.
群体(group)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后首次提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一划分。他将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称作正式群体;而将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称作非正式群体。前苏联学者安德列耶娃指出:“非正式团体(即群体)是指自发产生和形成的、在这些团体内既不规定…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成因及其引导文艺飞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彼此需要等原因自然形成的,以心理或情感力量维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用随意的、非常规化的方式,成员的权...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况、形成原因、类型、内部模式、目标方向等方面状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发形成的共同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学生非琥式群体,对于加强教育的有铲性和实现党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等原因自然形成的,以心理或情感力量维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用随意的、非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或角色期望,大家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符时,便会产生一些正式群体所无法具备的功能。反之,则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负效应。因此,为了搞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基本特征、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引导和管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结构规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客观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来源、教育条件、家庭角色和年龄阶段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形成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针对静态的模糊性,我们采用了模糊数学手段,将人际关系从亲到疏分成五个等级,并分别赋予相应的隶属度。针对个体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苏南苏北、城市农村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由于同学间的交往、个性发展和感情归属的需要,在正式群体成员之间自发产生的,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了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相互间既可能互相补充,也可能互相排斥。它没有明确的目的、计划、职责和任务,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难以避免又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校内部,班集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势必就要善于引导、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经过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逐步形成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宏祥 《江西教育》2002,(17):27-27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发现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外,他们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领袖,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在很多情形下,非正式群体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欲、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积极、无害、消极、破坏四种类型。对积极型的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对无害的应多加以引导;对消极型的应加强教育,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校内部,班集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以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它已成为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学生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团队组织、班级集体和小组中被组织规定的、制度化的正式的群体,即集体;另一类是学生间的友好、结伙、小团体等非制度化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教育社会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可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正式的过程,即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一个是非正式的过程,即学生自由组合与人交往学习的过程。相应于正式的过程,学生从教师、长辈那里获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社会行为规范。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班集体、团队等正式群体来进行的。相应于非正式的过程,就可能形成学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要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管理。策略有:大力弘扬、支持鼓励、尊重信任、分化瓦解、诱导转移、舆论引导、铲除温床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工实训教学中,学生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实训课题时,还要注意去研究学生心理,对症下药,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愉快学习,从而使教育统一,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