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师是带着学生起飞的领头大雁,不是学生的翅膀。只有把学生应有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还给学生自主权、探究权和实践权。自主就是自己做主;探究就是探源究本;实践就是实行和操作自己的主张;推行到教学中就是要归还以下五权。第一,还思考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更需要思考的权利。为什么现在实行新课改的老师常叫苦不迭,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张景 《天津教育》2006,(3):14-15
在学校中,学生的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却浑然不觉。学生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保障学生在学校的合法权益?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围绕“学生的权利”这一话题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独立思考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独立思考权的剥夺者,教材成了剥夺工具,不良的教学方法成了剥夺方法。为了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安全、支持的环境,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时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政治文明、走向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权利意识的彰显、权利的切实保障将弥足珍贵。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特的权益需要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强有力的保障。人们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校园的同时,也在进行理性地思考:如何认知、定位走向市场经济后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享受法律权利的现状究竟如何?怎样在学校的管理权力和学生的法律权利间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正是带着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文章尝试着作一个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6.
罗瑞军 《现代语文》2008,(12):90-90
现在的中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大班额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和进度的统一要求、课堂时间的有限以及现行高考制度的局限等影响,许多教师不敢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仍非常普遍,这种教法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几乎没有思考的机会与时间。长此以往,学生普遍缺乏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每到需要独立思考时,比如考试,学生就感到非常吃力。  相似文献   

7.
崔宝利 《学苑教育》2012,(20):46-4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是先提问题,再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提问——思考——回答的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这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小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刮起“头脑风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追求同一答案、呆板无生气的答问过程,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高密度的交流对话,是学生个性特点的自由展现。  相似文献   

9.
王健 《天津教育》2008,(11):48-48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刘爱东 《现代教育科学》2004,(6):101-102,118
本文从历史角度考察了对学生权利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认为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权利的研究中,大多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论及学生的权利,仍然停留于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上,而忽略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本文还对学生权利争取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校制度与家长教育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长教育权利的实质是学生的教育权利。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家长教育权利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禾成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拥有和实现。我国不仅应建立家长教育权利制度,而且还应从法规上、体制上明确和保障家长的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2.
许莉娅 《中国德育》2007,2(10):96-96
在社会学看来,研究生命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概念。第一是尊重。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品格,另一方面要思考我们的行为如何表现我们良好的品格,如何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重。第二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从法学意义上讲,人格意味着权利。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权利。怎样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禁止诋毁和羞辱,这是底线;其次,要关注、关心、关怀、体贴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浓浓的思维场中,学生肆意驰骋,放飞想象与创造,这是何等惬意的快事!然而,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以教师的说代替学生的说,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以个别优等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以少数人的发现代替多数人的发现,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凡此种种,暴露  相似文献   

14.
读中感悟     
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将现成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嚼碎捣烂,以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孰不知,由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剥夺学生的感悟与思考,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僵死的东西,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感”如何“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完全讲解,而学生只须听取,那就剥夺了学生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连自己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而直接把参考书上的课文分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放弃自己的感悟权利,而又进一步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  相似文献   

15.
曾经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提问的权力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与思考的。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6.
李悦 《教学随笔》2007,(3):29-30
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儿童权利保护: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儿童权利保护:问题与思考刘焱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儿童工作,在儿童权利保护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儿童权利保护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行动,更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对儿童权利的普遍认识。一、儿童权利保护:法与民众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丽 《现代语文》2007,(2):69-7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的拟定都由教师“霸”持,学生的阅读只是被老师预设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发现、设计问题和提出观点的权利,因此很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那么,课外阅读,走出校门后的阅读,会有老师帮助设计问题、启发引导他们理解问题吗?其次,对同一文章、同一问题,学生就不能有不同的看法?再者,从阅读的情感看,学生得不到思考快感的阅读能算是成功的阅读吗?从这三方面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高明,决心还学生阅读思考的权利,于是,我尝试了一下“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出题、拟答案,反过来考老师和同学,在意见相左时,说出理由,进行探讨。具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江伟 《江苏教育》2008,(18):48-49
在一节40分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在哪些环节需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呢?下面是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此问题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