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逗号被称为“万能标点”,使用频率最高。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子内部停顿不同,切分就不同,因而可能造成歧义。歧义在语法上是需要排除的消极现象,而在修辞上又可能是可用语料。下面试从此两方面例谈。一因歧义而成别解《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的译文为:“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康有为却断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表现好的,就放手让他做下去;表现  相似文献   

2.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位置不同,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真可谓褒贬只缘标点异。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孔子是十足的推行愚民政策,看不起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4.
《论语·泰伯篇》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2个字。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己复札”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这句话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子曰”被翻译成“孔老二说”,孔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具体性,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故而借用数学中的集合思想,可以使学生对于某一道德认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浅到知之深,由知其表象到知其本质,可以形象直观地说明其主要特征。这对于加深品德教学中的第一次感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有着显著效果的。下面试举几例来阐明这个问题。《小浪花》一课是让一年级学生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的道理。课的开始,先要让学生对“集体”有一个正确的概念,老师在教学时用了“小队、小组、学校和马路上一群人”4幅小图片让学生鉴别哪些是集体。学生回答了…  相似文献   

7.
文章列举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标点方法,并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平作为,得出了这句话的句读体现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9.
一、歧说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训解,历来多存歧义。综诸家之说,有代表性的有五种: 1.治民之术说。 此说以汉代郑玄和晋人张凭为代表。郑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郑氏注》)张注曰:“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张氏注》)。  相似文献   

10.
所谓“理”即”知”。”知”就是指道德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信念。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课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明理,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禁果”考     
“偷尝禁果”,经常在报刊上出现,多指男女间不检点的行为。把“禁果”理解为不能做的事,自然已约定俗成。但如果弄清禁果的出处,就知道是望文生义。世人把吃禁果视为不端行为,其实是对禁果的曲解。伊甸园里有棵“知善恶树”,吃了树上的果子便有智慧,能分别善恶,能知道羞耻,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它的果子,这果子便称禁果,又叫知羞果。吃了禁果能长智慧、分善恶、知羞耻,没什么不好,怎么和不端行为纠缠在一起呢?令人费解。上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认定的禁果,该是普罗米修斯去偷的神火!“禁果”考@刘曰建  相似文献   

12.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但记录者不是一个人,记录也不系统.有的篇章比较长.内容较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短得无头无尾.甚至不能成句.限于古时的书写条件.遣词造句尽量从简,又没有标点之法,因而有些章句读起来就令人费解了.《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于句读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思想的铨释不同.本文拟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传统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四书集註》)按照其字面来理解,意思是很明显的.于是,批孔者抓住这两句话,认为是孔子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指责孔子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大加挞伐.尊孔者或避而不谈.或惋惜地称之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矛盾,或是保守思想的表现.孔子的原意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儒早有看法.朱熹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见同上)认为孔子原意并不是不使  相似文献   

13.
《论语·泰伯》中有一句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认为该句有三种标点法: 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这就要求教材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成为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有生命意义的载体,才能使德育知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一、先做后学经历生活我们知道,成人在生活中或教学活动上,主要是“以知御行”,重视学了知识、方法后的运用、训练,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知行律”,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因此,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不应灌输,不必说破,应领着儿童去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尊孔与专制     
历代帝王都尊孔,是想用孔子的理论为专制服务,再用御用文人进行不断的篡改充实利用改造,创建一整套的封建专制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的理论冠冕堂皇,使残酷的等级社会看起来合情合理。帝王们喜欢孔子。看重的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事君以忠”,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于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哪一个皇帝又听得见做得到?帝王尊孔就是为了专制,而专制又需要尊孔。他们左手拿着专制的大棒,右手打着孔子的旗号,决不允许任何异端的存在,决不允许有人挑战权威。  相似文献   

16.
《学记》用“三王四代唯其师”的史实告诫人们“择师不可不慎”。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择师,《学记》为我们提出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等四个基本观点,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7.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君臣长谈达两小时。康有为把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光绪帝:“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有为从容地回答  相似文献   

19.
标点与句意     
“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两句话是人人皆知的民间熟语,由于标点断句不同,语意迥异。由此我想起了“文革”中曾刮起过一阵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育思想批判的歪风,把孔子诬为“愚民”的元凶的事来。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教育家,这已为世人所公认。在纪念孔子2540年诞辰时,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必须吸收孔子思想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同秉赋的人都可以教育,强调治学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采用“不愤不启,…  相似文献   

20.
正在蓬勃上升的秦王朝,为何很快跌入灭亡的深渊?秦之亡,亡之于暴政。残酷的奴役不仅失去了初统一时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民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就是秦王朝由兴及衰及亡之因果。 大凡暴君,都是刚戾自用的“唯意志论”者,他们看不到人民的伟力。“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则是他们的信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