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0月,为纪念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诞生110周年,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拍摄制作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时长100分钟,分为上下两集。播出后,引起了党史研究界和文艺理论界、影视研究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99年11月20日,联合召开了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理论研讨会。党史研究专家们对《李大钊》摄制成功,给予了很高评价。文献纪录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忠于历史。《李大钊》生动地再现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革命经历,从他思想的发展进步过程,到他接…  相似文献   

2.
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见证,更是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曾获纪录中国2009优秀节目奖的《开馆》选题之初,  相似文献   

3.
刘群 《新闻世界》2010,(7):266-267
黄梅戏是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享誉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舞台上呈现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徽州女人》等经典剧目,推出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郑建国 《视听界》2004,(5):44-45
一、开放性艺术结构的审美取向所谓结构艺术是各种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的搭配、排列、组合方式。结构艺术既决定作品的外部形态,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内部性质。结构在体现作品审美特质的同时,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优劣成败。创作者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应当以人文的精神去理解分析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提供学习、分析、判断和思考的机会,并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感受,从中获得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而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最能唤起观众兴趣,为观众留下丰富联想和思考空间的就是开放性电视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广电集团各个频道都在筹备大庆的项目,都市频道申报的题目是《深圳地标》,这是频道总监戴杰确定的题目。在他看来,深圳30年的成长史用30个不同时期的地标来展现是一个贴切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的年代,弘扬井冈山精神,并以此来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应是广大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把扩版做成“乘法”张秋,龚惠民扩版对于报纸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个良好契机,它为报人面对不断发展着的新闻事业和读者市场所产生的新的办报观念和办报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版面空间。扩版是读者的需求,也是报纸自身的需求,它既是一种被动,又是一种主动。扩版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潮起江淮》,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制作的重点节目,是一部厚重的文献纪录片。《万世根本》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这一集向观众讲述了30年前发生在江淮大地上,围绕粮食生产而引发的一场革命。作为开篇之作,在不到25分钟的时间里,囊括了安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10.
毫无疑问,就地位的重要性而言,会议消息是时政新闻报道大餐中的一道特色菜。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情愿在餐桌上看到这道菜。因为这道菜大多色、香、味都不十分如人意,实在让人难以下咽。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5,(2):36-36
《岭南新闻探索》2004年第5期发表黄灿的文章《把要闻版做成“封面版”》。  相似文献   

12.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出现了电影,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正像电报、电话的发明那样,地域的空间距离缩短了,而电影,则能"把时间留住"。 一百多年来,电影(后来又有了电视)成为一项浩大的娱乐业,这也是它的发明人所不曾预料到的。大多的观众,对电影、电视的记录功能,和这种记录的重要价值缺乏了解,连电影电视行业内的人士,也缺乏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只要一提起电影和电视,观众们想到的只是故事片和电视剧。或者是那些娱乐性较强的栏目。这样一来,电影、电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由中央电…  相似文献   

14.
36年前,一起因山西平陆民工中毒,北京各界全力营救,终使生命危在旦夕的61位民工全部获救的事件而轰动全国。许多人至今对那篇后来被编入中学课本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记忆犹新。时隔36年,曾使全国亿万人的心为之牵动的61位遇救民工今何在? 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历时近一年.对平陆事件进行了联手  相似文献   

15.
吴建宁 《视听界》2000,(5):13-15
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客观的纪实手法,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再现了5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反动统治的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该片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播出后,反响热烈,荣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17.
李键 《声屏世界》2011,(1):43-44
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敦煌》(10集)、《故宫》(12集)和《大国崛起》(12集)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省级卫视分别摄制了《奥运精神》(5集)、《百年世博梦》(5集)和《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10集)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系列纪录片,同样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一些城市台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19.
20.
李媛 《新闻世界》2012,(6):220-221
近来,8集系列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播出,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本文通过解构《梁思成·林徽因》对史料、解说词和影像三个元素的处理方式,试分析该纪录片的成功缘由,希望能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